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5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参与调节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但PPARγ是否参与调节放射性肺炎尚不清楚.本实验研究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PIO治疗组及照射+PIO治疗组4组,每组20只.X射线全胸单次照射15 Gy建立小鼠放射性肺炎模型,PPARγ激动剂PIO 20 mg/ (kg·d)于照射前1周开始灌服,1次/d,每周称体质量调整1次给药剂量,共8周.分别于照射前、照射后1、4和8用处死小鼠5只,摘取全肺,称湿重,计算肺指数;行肺脏组织学HE染色观察肺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口)在各组小鼠血清中的变化.结果 各组小鼠无一例死亡.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单纯照射组小鼠肺指数最高,F=35.82,P<0.001;照射组小鼠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IO组,均P<0.001;照射+PIO组小鼠肺指数显著低于单纯照射组,P<0.001.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P=0.282.照射后肺组织发生广泛炎症改变,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间隔和肺泡腔充斥大量水肿液体,使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腔减小.肺泡腔以及增厚的肺间质中充斥大量炎性细胞成分,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等,表现为充血、水肿和渗出.PIO组则减轻了照射诱发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和渗出.单纯照射组小鼠TGF-β1、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8.80、79.18和135.51,均P<0.001.对照组和PIO组小鼠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照射组小鼠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IO组(均P<0.001),照射+PIO组小鼠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照射组(均P<0.001).照射后4周血清TGF-β1 (F=20.62,P<0.001)、IL-6(F=8.15,P=0.001)及TNF-α(F=5.96,P=0.005)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照射后1周.但血清TGF-β1与照射后8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清TGF-β1、IL-6及TNF-α水平处理组与照射后时间之间无交互效应.血清中TGF-β1 (r=0.486,P=0.021)、IL-6(r=0.525,P<0.001)和TNF-α(r=0.573,P=0.005)水平与肺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PPARγ激动弃 PIO能减轻小鼠放射性肺炎,其作用与可能与调节TGF-β1、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干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唐山市协和医院收治的妊娠期甲亢99例,根据实施干预时间分为A组35例,B组30例,C组34例.A组孕周<12周,B组孕周12~ 15+6周,C组孕周16~ 20周.3组均服用甲巯咪唑.观察3组母婴结局.结果 A、B组促甲状腺激素高于C组,且A组高于B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均低于C组,且A组低于B组(P<0.05).A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B、C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早期或孕前确诊的妊娠期甲亢实施早期(孕周<12周)干预有利于减少母婴不良结局,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注射用血塞通(冻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盲法、阳性药/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高剂量) 105例、阳性药对照组35例、低剂量组71例及安慰剂组71例。疗程均为15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各项生命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改善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及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皆优于阳性药物组、低剂量组、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能明显改善中医单项症状中下肢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痛、头晕、唇色紫暗(P 0. 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用于脑梗死恢复期疗效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腹腔感染(IA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ICU收治的需行CBP治疗的IAI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分为轻中度组(APACHEⅡ≤10评分,50例)和重度组(APACHEⅡ评分>10,37例)。收集汇总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于患者入院时、治疗后3 d检测血清HNL、IL-6、PCT水平,随访28 d预后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HNL、IL-6、PCT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治疗后3 d时的血清HNL、IL-6、PCT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轻中度组治疗前后血清HNL、IL-6、PCT低于重度组(P<0.05); 87例患者均获随访,预后不良患者16例,预后良好患者71例;预后良好组治疗前后血清HNL、IL-6、PCT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治疗后3 d时血清HNL、IL-6、PCT用于IAI患者28 d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纳美芬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急诊96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纳美芬联合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纳美芬组),每组48例。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生化标志物( cTnI、CK、CK-MB)。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生化标志物有明显变化,治疗后心肌生化标志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生化标志物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前心肌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心肌生化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纳美芬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使用方便,见效快,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腰间盘突出物上摘除切式的改进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搪塞腰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膜囊、神经根前方粘连受突出物上切口的影响。方法:对117例患者采用改良和传统两种切式,并经肉眼观察、比较。结果:切口改进后,局部光滑,无宽大腔隙与会传统切式不同。结论:改进切口对预防或减轻硬膜囊前方粘连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估针刺推拿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组(实验组)和单纯针刺推拿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颈椎病常见的临床体征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部活动度、颈部疼痛评分、上肢疼痛评分及JOA评分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部及上肢疼痛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患者JOA评分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实验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单独针刺推拿治疗。该治疗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8.
组织胺球蛋白与转移因子治疗过敏性疾病8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方法:以组织胺球蛋白与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日光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88例,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35例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为94.29%;23例慢性湿疹总有效率为95.65%,5例皮肤瘙痒症总有效率88.00%,3例日光性皮炎总有效率为67.7%,14例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为92.86%,8例过敏性哮喘总有效率为87.50%,结论:组织胺球蛋白能有效的减少内源性组织胺的释放,抑制其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转移因子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单核细胞的能力,促进干扰素的释放,对细胞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两者联合使用,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整联蛋白α亚基1(ITG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性,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体检者281人的血液样本,采用ELISA法确定体验者血液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况,根据抗体滴度将样本分为幽门螺杆菌阴性组(n=159)和幽门螺杆菌阳性组(n=122)。采用TaqMan法对ITGA1基因的rs1862610、rs2432143和rs244786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ploview 4.0软件构建单体型,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检测各等位基因、基因型的SNPs和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ITGA1基因rs1862610和rs2432143位点的SNPs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联(P>0.05);ITGA1基因rs2447867位点的SN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P<0.05),携带基因型CT可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CT vs CC:OR=0.52,95% CI:0.31~0.86)。ITGA1基因rs1862610和rs2432143位点SNPs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1),构成单体型块,各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联(P>0.05)。结论:ITGA1基因rs2447867位点的SN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携带基因型CT可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中药止血煎剂联合西药止血合剂防治血友病出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