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77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居民胆道癌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自1997年6月~2001年5月在上海市区开展基于全人群的胆道癌病例-对照研究,总共收集病理切片1 228例,包括胆道癌487例(其中胆囊癌322例,肝外胆管癌105例和壶腹癌60例),胆道结石和胆囊炎对照病例721例,胆道腺瘤20例,由中、美资深病理医师复查,按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胆囊和肝外胆管肿瘤组织学分型进行分类.结果病理标本以切除标本为主,肿瘤大小为多数小于4 cm,组织学类型中70%以上为腺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以高分化和中分化占绝大多数,TNM分期中0~Ⅱ期的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约占1/3,壶腹癌近2/3.病理复查结果显示诊断过头占1.8%,诊断不足占0.6%,漏诊占0.1%;随访结果显示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胆囊癌40.7%、肝外胆管癌11.1%和壶腹癌26.9%.结论病理复查可以统一诊断标准,提高确诊率,为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和多学科协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高位腹膜前股疝无张力修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10年4月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使用聚丙烯网塞及平片治疗股疝20例。术中旷置股环,游离疝囊,不做高位结扎,游离疝囊颈部以上平面的腹膜前间隙,疝囊推入腹腔,将聚丙烯网塞展平置入腹膜前间隙内,平片置入子宫圆韧带或精索后方。重点加强股环上方的腹壁缺损区。结果:全部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恢复良好,随访0.5~2年无复发。结论: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简单经济易掌握;行疝修补术时应该重新正确认识股疝的解剖结构,最大限度地恢复局部正常解剖,避免压迫股血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肿瘤随访医生调查分析,了解随访医生的认识水平及随访丁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为制订相应的培训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对一问卷的方法调查社区肿瘤随访医生。[结果]在所调查的医生中,接受过肿瘤培训的占84.3%;70.9%的医生认为随访工作意义不大.68.9%的医生遭到过患者的拒访,拒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不愿透露病情,随访工作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居民缺乏意识,拒绝随访。[结论]强化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从而为肿瘤患者提供有实质性帮助的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尿液中异黄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和200例对照者屎液中4种异黄酮组分进行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分析尿液中4种异黄酮组分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尿液中染料木黄酮(genistein)的水平较高,病倒组和对照组尿液中genistein水平的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4.72(1.19,10.79)nmol/mg Cr和2.43(0.90,9.16)nmol/mg Cr,P〈0.05。其他3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在尿液中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调整了年龄、初潮年龄、行经年数、是否服用口服避孕药、体质指数、腰臀比等混杂因素后,未发现尿液中异黄酮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有关。结论:人尿液中4种异黄酮组分的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之间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市区进行的一次女性肺癌病例一对照研究共调查504名不吸烟的肺癌新病例和按年龄、性别及吸烟状态配对的人群对照601例。结果揭示:1.厨房通风差,或与卧室分隔不好,或在卧室内烧饭,肺癌危险性增加;2.烹调时眼睛经常有受抽烟烟雾刺激之感觉和/或室内充满烟雾,肺癌危险性上升;3.烹调中经常使用菜油或经常烹调油炸食品,肺癌危险性亦会增加;4.肺癌危险性随居室通风面积的增加而降低,线性趋势在调整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居室面积后有显著性;5.烹调所用燃料类型与肺癌危险性无显著联系。  相似文献   
16.
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实施医院评价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吉林省卫生厅转变职能,从“办医院”转向“管医院”,开展医院评价,建立指标体系,实施科学评价和监管,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医院间横向比较和通报,起到较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海市区中老年男性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的关系及年龄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方法1986年1月至1989年9月调查上海市区45~64岁男性居民18244人,每年上门随访一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至2002年度随访结束,全队列共随访235762人年,人均随访12.9年,在此期间共死亡3365人。在不吸烟者中,相对于正常BMI组(BMI18.5~23.9),低BMI组(BMI<18.5)、超重组(BMI24~27.9)和肥胖组(BMI≥28)总死亡RR值分别为1.20、1.12和1.61;在不吸烟者中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后,三组相应的RR值分别为1.01、1.12和1.75。结肠癌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除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死亡,其中主要为一些感染性疾病死亡的危险性在低BMI组显著升高,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对此结果无明显影响。在基线调查时≥55岁的对象中,肥胖组总死亡危险性上升更明显;而在<55岁的对象中,BMI与总死亡无显著相关。结论上海市区的中老年男性中肥胖会增加总死亡危险性,在年龄较大者中这种趋势更明显;结肠癌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感染性疾病的死亡危险性则在低BMI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饮茶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1996年1月~1999年6月,在上海市区开展了一项基于全人群的膀胱癌病例-对照研究,共访问了608例膀胱癌病例和607例健康对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数比(OR)和95%可信区间(CI)来衡量饮茶与膀胱癌的关系。结果:饮茶对非吸烟男性膀胱癌有保护作用,OR=0.58(95%CI:0.33~1.00);且随着饮茶量的增加,膀胱癌的危险性降低。以从不饮茶者为参比组,每月饮茶<150 g、150~200 g和>200 g者的OR值分别为0.92(95%CI:0.40~2.15)、0.42(95%CI:0.16~1.12)和0.52(95%CI:0.27~1.00),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27),分析中调整了年龄、职业、饮酒、膀胱感染和体质指数等混杂因素。在男性吸烟者中,由于吸烟因素本身的作用较强,未见饮茶的保护作用。由于样本量限制,未观察到饮茶对女性的保护作用。结论:饮茶(特别是绿茶)有可能是非吸烟男性膀胱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全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与膀胱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404例正常对照和414例膀胱癌病例的基因组DNA进行GSTM1和GSTT1基因分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携带GSTM1( )基因型者比,GSTM1(-)基因型的男、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分别为1.66(95%CI:1.18~2.33)和1.08(95%CI:0.59~1.98)。同样携带GSTM1(-)基因型,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更加明显。与不吸烟且携带GSTM1( )基因型男性比,GSTM1(-)基因型的目前吸烟者的OR值为2.99(95%CI:1.56~5.74),而携带GSTM1(-)基因型同时吸烟年限≥40年者OR为4.33(95%CI:2.14~8.73)。尽管女性吸烟例数较少,但携带GSTM1(-)基因型的吸烟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显著高于不吸烟的GSTM1( )基因型者,OR值为6.72(95%CI:1.69~26.80)。与不吸烟且携带GSTT1( )基因型男性相比,携带GSTT1(-)基因型的吸烟者患男性膀胱癌危险的OR值为1.38(95%CI:0.79~2.42)。携带GSTT1(-)基因型的吸烟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是不吸烟的GSTT1( )基因型者的3.04倍(95%CI:0.77~12.01)。结论:GSTM1(-)基因型能显著增加男性患膀胱癌的风险,该基因型与吸烟可能有一定的联合作用。GSTT1基因型可能与上海市区男、女性膀胱癌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析既往疾病史和胆道癌 (包括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和壶腹部癌 )的关系。方法 自 1997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在上海市区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基于全人群的胆道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共收集、调查了 6 6 4例胆道癌新病例和 894例人群对照。结果 研究发现既往有胆囊炎疾病史者患胆囊癌、肝外胆管癌的危险性升高 ,调整的比数比分别为 2 .2 (95 %CI =1.3~ 3.6 )和 1.9(95 %CI=1.0~ 3.3)。糖尿病患者患胆囊癌的危险性增加 ,调整的比数比为 1.5 (95 %CI=0 .9~ 2 .5 ) ,在非胆结石者中调整的比数比为 2 .0 (95 %CI=0 .9~ 4 .5 ) ;此外 ,研究还发现肝硬化者患肝外胆管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调整的比数比为 3.0 (95 %CI=1.0~ 9.1) ,在非胆结石者中调整的比数比为 4 .9(95 %CI=1.2~ 19.8)。结论 该项研究为论证胆囊炎症增加患胆道癌的危险性提供了依据 ,研究还提示糖尿病和肝硬化分别提高患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