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医药卫生   17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乙型肝炎病毒包膜大蛋白的自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2.
173.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HBVPreS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因。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VPreS2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PCR从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出HBVPreS2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配合后选出既能在4缺(SD/-Trp-Leu-SAde-His)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半乳糖(X-α-gal)的4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26个,其中含金属硫蛋白A2基因的菌落有12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有1个,细胞色素P450IVF亚基2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亚基同功酶1有2个,人血白蛋白3个,Na^ -K^ ATP的β1亚基1个,前清蛋白2个,植物血凝素半乳糖苷结合亚基1个,未知基因2个,结论 成功克隆出HBVPreS2蛋白的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BVPreS2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74.
羧基末端截短的HBV表面抗原中蛋白反式激活c-myc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羧基末端截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反式激活基因的消减文库,并观察其对细胞原癌基因c-myc的反式激活作用。方法以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MHBst和空载体pcDNA3.1(-)瞬时转染HepG2细胞,提取细胞mRNA并逆转录为cDNA,分别标记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MHBst反式激活的cDNA消减文库。针对其中的原癌基因c-myc,进一步克隆其启动子序列并构建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c-myc,与pcDNA3.1(-).MHBst共转染HepG2细胞,ELISA法检测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同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表达MHBst的细胞中c-myc基因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机挑选消减文库中的5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19种已知功能基因,涉及细胞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等生物学过程。细胞内瞬时表达的MHBst蛋白能够反式激活细胞原癌基因c-myc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并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也证明了表达MHBst蛋白的细胞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强。结论成功构建MHBst反式激活基因的消减文库,MHBst可以反式激活细胞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为深入了解乙型肝炎病毒致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5.
免疫疗法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在治疗相关毒性和疗效方面较传统疗法均具有明显优势。免疫检查点抑制、克服肿瘤免疫逃逸和重建抗肿瘤免疫机制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在肝细胞癌中,免疫治疗尚处于初级阶段,免疫治疗单独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能有利于控制肿瘤进展,但总体疗效仍然有限。本文结合免疫治疗在肿瘤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析了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时Kupffer细胞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生成的关系及内皮素-1(ET-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CCl4诱导的肝硬化模型组,每组15只.分离、培养Kupffer细胞,培养24h后,分别用0、1、10、100和1 000nmol/L ET-1刺激,测定Kupffer细胞产生和释放的PAF水平.通过RT-PCR、受体饱和结合试验分析Kupffer细胞PAF、ET-1受体(ETA、ETB)和内皮素前体原(ppET-1)mRNA表达情况.结果 肝硬化大鼠Kupffer细胞合成与释放PAF明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48倍(1.02±0.06pg/g DNA vs 0.69±0.07pg/g DNA,P<0.01)和2.15倍(1.42±0.14pg/g DNA vs 0.66±0.04pg/g DNA,P<0.01).ET-1刺激增强了Kupffer细胞生成与释放PAF的效应,并呈剂量依赖性,在肝硬化组尤为明显.肝硬化组Kupffer细胞PAF及ETB受体mRNA水平及受体密度明显增加,而受体亲和力无变化,无ETA受体和ppET-1 mRNA表达.结论 Kupffer细胞是肝硬化时PAF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ET-1通过表达增加的ETB受体进一步促进Kupffer细胞生成并释放PAF,提示Kupffer细胞参与了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8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HBV相关HCC患者83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初次诊断HCC时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BCLC)分期进行分层,并以是否合并NAFLD分组,采用稳健逆概率处理加权法(IPTW)平衡相关临床指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比较NAFLD组与非NAFLD组HBV相关HCC患者的预后,研究终点为肝癌相关性死亡。结果 以BCLC分期为标准,本组833例中可切除患者465例,不可切除患者368例;可切除患者中161例(34.6%)合并NAFLD,不可切除患者中76例(20.7%)合并NAFLD。进行稳健IPT W加权后,两组间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的HBV相关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NAFLD患者,可切除NAFLD患者3、5、8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9%、82.1%、41.2%,明显高于非NAFLD患者(分别为91...  相似文献   
178.
原发性肝癌具有起病隐匿以及早期诊断困难等特点,治疗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经基因编辑修饰的T淋巴细胞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并活化T淋巴细胞,发挥肿瘤杀伤作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血液肿瘤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在实体瘤领域也有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尽管CAR-T细胞治疗技术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但在实体瘤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将对CAR-T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包括目前CAR-T细胞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的靶点GPC3、AFP、MUC1、NKG2D等,CAR-T细胞治疗与溶瘤病毒,逐渐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合治疗,以及对以上靶点以及治疗方式的生物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回顾,并对CAR-T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进行汇总。为未来CAR-T细胞疗法在肝癌领域的临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