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为了评价供者应用G-CSF的骨髓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用HLA相合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阴性的同胞供者骨髓,对单一病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行移植治疗。供者应用G-CSF 250微克/天,连用7天后供髓的32例为研究组,对照组18例常规采髓移植,在预处理方案,GVHD预防和支持治疗方法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移植后在加速造血重建,降低GVHD发生和延长无病生存的疗效。移植结果显示,供者应用G-CSF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中造血重建加速,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是第15(10-22)天和第17.5(13-28)天,对照组是第21和24天(P<0.01),研究组发生急性Ⅱ-Ⅳ度GVHD 2例(6.3%),对照组5例(27.8%),通过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GVHD发生分别是24%和33.3%(P>0.05)。研究组移植相关死亡、复发和无病生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G-CSF动员供者的HLA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加快和重度急性Ⅱ-Ⅳ度GVHD减轻,有可能提高CML移植的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2.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为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的主要障碍,是移植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严重程度一则与所输淋巴数有关,二则与组织酶型是否一致有关。在配型相同的异基因移植中20~80%受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GVHD,其原因首推男性受者接受了曾因妊娠或输血而致敏的女性供者的骨髓、其  相似文献   
23.
CRKL为具有SH2及SH3结构的连接蛋白,可与细胞内不同蛋白结合参与造血调控所涉及的广泛的信号传导。在BCR/ABL~+的细胞,CRKL持续而显著地酪氨酸磷酸化,对BCR/ABL的恶性转化有重要作用。本文就CRKL来源、结构及功能,CRKL所识别并结合的蛋白以及CRKL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4.
HLA半相合移植为克服重症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方法之一 ,常经去除T细胞移植 (TCD)。而未经去除T细胞HLA半相合移植尚无有关免疫功能监测报告 ,我们连续对 15例白血病病人行HLA半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术后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变化进行动态的观察。材料和方法病例 :15例白血病患者 (男 12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17.1岁 )接受HLA 2~ 3个位点不匹配的亲缘骨髓移植。移植过程详见文献〔1〕。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测定 :移植后患者每天进行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的测定至中性粒细胞 >0 .5× 10 9 L。在移植术后 1…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无效或复发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High-doseMethylprednislone,HD-MP)联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GM-CSF和/或G—CSF)治疗12例复发或难治CAA。结果治疗的有效率为66.7%(8/12)。结论HD-MP联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治疗CAA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了解半相合骨髓移植术后供者源白血病复发的特点。方法:通过HLA基因型和血型鉴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判定半相合骨髓移植术后供者源白血病复发,并分析移植前疾病特点、复发后治疗和预后。结果:4例患者半相合骨髓移植术后7-15个月供者源复发,复发白血病均为高危急性。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程度较轻,3例复发患者1-3个月内死亡。结论:复发与移植前的高危状态有关,且多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复发后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28.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1×106/(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38例患者共接受52个疗程治疗,其中27例接受1个疗程治疗,8例接受2个疗程,3例接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5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结束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 ICARS及ADL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有效患者行走不稳、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1例),腰痛(2例),头痛(1例),发热(2例),均在1-3 d内消失。在中位随访39个月(11-59个月)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在1-19个月,平均(5.95±4.84)个月。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9.
例1,男性,30岁.因头昏、乏力、发热1月,门诊化验示白细胞高,于1994年2月收住解放军304医院血液科.  相似文献   
30.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半倍相合骨髓移植后供者源复发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半倍相合骨髓移植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复发情况,对2例接受半倍相合骨髓移植后出现白血病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外周血、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形态观察及HLA基因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2例原发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普通细胞型)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且2例白血病细胞均有染色体畸变或癌基因突变、活化,2例骨髓移植后完全供者源造血重建,但2例复发后白血病细胞均来源于供者源,血型和HLA分型均为供者型,复发后2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这一结果提示,供者源复发可能与移植后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有关,化疗、放疗以及受者本身造血微环境异常也可能参与了二次白血病的发生过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源复发可能是研究人白血病发生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