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医药卫生   53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椎间失稳致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并行软骨终板蛋白多糖及胶原检测.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随软骨终板退变进程,HE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潮标明显前移,血管芽周嗣钙化;甲苯胺蓝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染色逐渐变淡,细胞层数明显变少;蛋白多糖含量及胶原释放量逐渐降低,不同时间段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椎间失稳可导致软骨终板形态学及细胞外基质变化,造成软骨终板退变,为进一步研究其退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2.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骨水泥(Nano-HAC)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作用。方法:采用4具女性尸体椎骨,CT扫描测量胸腰椎骨密度(BMD)。其中两套胸腰椎的BMD属Ⅱ级骨质疏松,为1组;其余两套胸腰椎属Ⅲ级骨质疏,为2组。用丝锥在两侧椎弓根攻出导孔,随机选择一侧置入AF螺钉为对照侧,另一侧注入Nano-HAC3ml,然后拧入AF螺钉作为强化侧。在室温下保存24h后测量两侧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拨出力(F-max)。用Nano-HAC翻修对照侧钉道,植入同样大小的AF螺钉为翻修侧,室温下保存24h后测量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结果:在1组中强化侧和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分别为:(841.00±27.35)、(830.00±19.54)N,与对照侧(494.00±11.66)N比较分别提高了70.2%和68.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对照侧、强化侧、翻修侧F-max分别为(419.00±13.33)、(778.00±27.90)、(771.00±26.44)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6%,翻修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ano-HAC在Ⅱ、Ⅲ级骨质疏松椎体中有良好的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作用,F-max可达到或接近正常稳定性水平。  相似文献   
53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解剖学参数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颈椎间盘215个。测量中立、屈曲、过伸位颈椎侧位X线片C2,3、C3,4、C4,5、C5,6、C6,7椎间隙前、后缘以及椎间隙中央的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立位、屈曲位、过伸位颈椎侧位片显示各颈椎间隙高度,不同性别、间隙、部位、姿态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缘的运动幅度较中部和后缘大,屈曲时颈椎间盘前份和中央部均被显著压缩。结论:生理状态,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部的运动占整个椎间盘运动幅度的绝大部分,椎间盘设计、制造和临床运用中,维持目标椎间隙前部的高度和活动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34.
颈椎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附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颈椎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较少见 ,且生长缓慢 ,但易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严重者可致瘫 ,故需尽早治疗。本组收集 4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女 ,12岁 ,因颈部酸痛不适 1年 ,伴左枕部放射痛 1个月入院。查见 :颈项肌紧张 ,颈 2棘突压痛 ,可扪及质硬、不活动、  相似文献   
535.
介绍一种新的颈椎后路内固定装置--APOFIX系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近年来有关颈椎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及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创伤小、可提供稳固固定的内植入物的出现使脊柱外科有了很大进展,如新型的颈椎后路内固定装置--APOFIX内固定系统,为颈椎复杂疾患的后路内固定治疗提供了良好的选择.作者在临床上应用后,认为该内固定装置操作方便,内固定确实,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3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肌腱四隧道法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1年6月实施的双股双隧道PCL重建术43例。采用胫骨导向器,使胫骨隧道与胫骨的角度控制在50°~55°;胫骨侧的骨髓道入口位于胫骨前内侧取腱切口内,出口在胫骨平台后缘中心偏外侧,平台以下10mm的原PCL止点处。外上隧道出口为前外束,内下隧道为后内侧束,两隧道出口均在PCL止点范围内,其间约有3~5 mm的骨桥间隔。股骨骨道采用Inside-out技术:由外侧关节镜入口放入PCL上止点定位器;股骨隧道位于原PCL附着区,前外侧束隧道位于股骨髁间窝内髁外侧壁前上1∶30(右膝)或10∶30(左膝),距关节软骨边缘约7 mm位置;后内侧束隧道位于3∶30(右膝)或8∶30(左膝),距关节软骨10 mm位置。术中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残端,并同时治疗修复合并损伤。移植物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 43病例随访18~36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后抽屉试验:阴性39例,+阳性2例,++阳性2例。Lysholm评分:术前(48.4±6.8)分,术后(92.7±5.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2.85,P<0.05)。Tegner活动评分:术前(3.3±1.3)分,术后(6.7±0.9)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8.55,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四隧道重建PCL术能达到解剖重建的目的,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53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