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医药卫生   53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termediate-term result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Zweymüller hip system. Methods Review the 116 cases (142 hips) who were treated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 from 1996 to 2002 by a single surgeon using cementless Zweymüller hip systems. Results Sixty-one cases (77 hips) were followed up, 50 cases (64 hips) were evaluated both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while 5 cases (6 hips) and 6 cases (7 hips) were only evaluated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was 7.3 years(range 5 to 11 years). The mean pre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 was 46 while the mean post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 was 93. Distal cortical hypertrophy and medullary sclerosis were observed in 30 hips(42.3%) and 33 hips(46.5%) respectively.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rose in 45 hips (63.4%). Radiolucent lines occured in 27 stems(38.0%) but in no cups. Radiolucent lines were mosdy observed in Gruen zones 1. Osteolysis occured in 7 cups (9.9%) and 18 stems (25.4%). Osteolysis was mostly observed in Delee Zone 3 and Green zone 7. In the distal Gruen zones 3, 4 and 5, no radiolucent line or osteolysis was observed. No hips had been revised, 3 cups needed revision surgery because of aseptic loosening. Conclusion The 5-11 years follow-up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but osteolysis is common  相似文献   
32.
背景:在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中,BBB评分系统和斜板试验均与脊髓损伤程度高度相关。 目的:建立改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对比观察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功能评价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4/2008-07在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脐血来自健康足月产妇。实验动物为SPF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10)、磷酸盐注射组(n=20)、脐血干细胞移植组(n=20)。 方法:分离和体外培养人脐血干细胞。在显微镜下纵行剖开SD大鼠硬脊膜囊后,于硬脊膜内、蛛网膜外将超薄刀片刀尖直抵椎体骨质,将蛛网膜、脊髓、两侧壁和腹侧的硬脊膜作为一个整体完全划断,制作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仅打开椎板,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大鼠于脊髓两断端分别显微注射人脐血干细胞悬液6×109 ~7×109L-1,磷酸盐注射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内每2周分别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进行1次后肢运动功能评价。 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后肢运动功能于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从术后第2周开始,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逐渐恢复部分后肢运动功能,两组的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测结果均表现出一致的增长趋势,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从术后4周开始, BBB评分<13分的磷酸盐注射组和BBB评分≥13分的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斜板试验中差异非常显著(P < 0.01)。到术后第12周时,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斜板试验角度和恢复程度分别为34.25°和52.94%、53.85°和83.23%,并且脐血干细胞移植组高于磷酸盐注射组(P < 0.01),而同期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对应的BBB评分和恢复程度仅分别为8.15和38.81%、13.90和66.19%,可见两组斜板试验角度恢复程度亦明显高于其自身对应的BBB评分结果。 结论:与BBB评分系统相比,斜板试验能更敏感地反映大鼠爪的功能恢复,但不能特异性地反映爪的精细运动。而作为主观评分体系的BBB评分系统,虽然特异性很高,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敏感性较低。因此,联合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能更好地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33.
目的:总结分析腰椎人工髓核假体置换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早期临床随访的基础上,比较人工髓核假体置换与传统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2-02/2005-0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 例, 获得24~60 个月随访患者63例。另外随机选择同期同年龄段单节段腰椎间盘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患者200例,获有效随访94例。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和Stauffer-coventry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影像学分析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假体位置情况。腰椎活动度= 后伸角度-前屈角度;椎间隙高度变化采用病变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均值与上位椎体中部矢状径的比值表示。 结果:①单纯髓核摘除组8例患者术后复发,行二次椎间盘手术;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3例假体脱出二次翻修将假体取出。其余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②两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各随访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③两组Stauffer-coventry疗效评估各随访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随访中远期(3.0~5.0年)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均优于单纯椎间盘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05)。⑤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椎间隙高度比值各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⑥主要并发症: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早期出现术后一过性腰痛24 例, 假体脱出3 例。中、远期发现假体下沉32 例, 软骨终板损伤39 例。单纯髓核摘除组8例术后复发。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发生。 结论:人工髓核假体置换存在较严重并发症,人工髓核假体置换与传统腰椎间盘开窗髓核摘除中、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合成的新型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对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TAT-BD-NF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ESCs E14进行体外培养,在全反视黄酸诱导分化的基础上加入20μg/L TAT-BDNF,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此融合蛋白对ESC分化的影响.结果 TAT-BDNF能促使E14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表达成熟神经元NF-200的细胞比例逐步提高(7 d时约37.4%±2.7%、21 d时82.3%±7.6%);TH阳性的细胞比例也逐渐增多(7 d时约7.9%±1.6%,21 d时44%±3.5%),而且神经元的轴突也更加细长.结论 新型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能促进ESCs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促进神经元成熟.  相似文献   
35.
本文报告用Perkin—Elmer 22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对不同脱钙时间的免骨皮质及脱钙液中的钙量进行测定,求出其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脱钙时间与脱钙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正相关。作者认为: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指导各种脱钙骨的制作。  相似文献   
36.
男性与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并分析男性与女性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  130例AS患者中 ,男性 10 9例 ,女性 2 1例 ,将两组患者的起病年龄、关节受累及关节强直等病情进行全面比较。结果 男性AS患者起病较女性为早 (平均起病年龄分别为 2 0 1岁和 2 4 6岁 ,P <0 0 1) ;男性患者颈椎及外周关节受累率 (分别为42 2 %和 5 6 9% )显著高于女性患者 (分别为 19 0 %和 2 8 6 % ,P均 <0 0 5 ) ;男性患者中 ,分别有 72 5 %和43 1%发展为腰椎强直和胸廓强直 ,而女性患者分别为 47 6 %和 9 5 %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女性AS与男性AS相比 ,其病情相对较轻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 4 5只随机分为等渗盐水组、GDNF组、神经生长因子 (NGF)组 ,每组 15只 ,采用改良Nystr¨o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经蛛网膜下腔局部注射GDNF(1μg μl,10 μg d) 1周。伤后 1,2 ,4周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及胆碱酯酶 (CHE)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第 1,2周 ,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 [(2 1.4± 3.8,2 0 .7± 3.6 )个 前角视野 ]明显多于等渗盐水对照组的 (17.3± 2 .8,16 .5± 3.0 )个 前角视野 (P <0 .0 1) ;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灰度值 (6 5 .2± 2 3.8,98.7±31.6 )低于等渗盐水组 (94 .5± 35 .2 ,12 5 .6± 4 1.6 ) (P <0 .0 1) ;ACP灰度值 (74 .2± 2 5 .7,6 8.6±30 .6 )高于等渗盐水组 (5 8.5± 18.2 ,4 9.6± 2 1.6 ) (P <0 .0 1)。 结论 外源性GDNF能保护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运动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38.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67,自引:13,他引:54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 回顾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早、中期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ulposus, PDN) 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9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 , 男49例, 女20例;平均36.4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其中L3/4 1例, L4/539例, L5~S1 29例。结果 术后早期27例出现明显腰痛,4例假体脱位经翻修手术,39例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移位情况,1例前方明显移位,但无明显症状。24~48个月随访时观察到软骨终板损伤46例, 假体下沉38例,无椎间隙感染。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早期总体疗效良好,但中晚期并发症不容乐观,应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40.
鲁凯伍  陈哲宇  侯铁胜  金大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768-2770,F013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GDNF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再生是否有促进作用仍不清楚。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再生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采用雄性成年SD大鼠64只,体质量250~300g。干预:采用Nystrδm法制备大鼠胸髓后路压迫损伤模型,压迫质量为50g,时间为5min,造成大鼠胸段脊髓急性重度损伤。脊髓损伤后24h,对照组注射6μL阳离子脂质体DC-Chol和2μg pCDNA3的混合物,实验组将6μL DC-Chol和2μg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主要观察指标:应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体内转基因后在局部的表达,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结果:GDNF基因体内转染1周后发现在基因注射局部有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4周后在脊髓损伤周围仍检测到GDNF蛋白表达。脊髓损伤后4周,实验组脊髓损伤区皮质脊髓束HRP标记明显多于对照组,仅在实验组可见部分神经纤维穿过损伤区至远端5~9mm。损伤区NF阳性轴突数(524.33&;#177;80.55/低倍视野)较对照组(309.84&;#177;56.65/低倍视野)明显增多(P&;lt;O.01),GFAP阳性细胞数(186.68&;#177;16.25)明显少于对照组(239.78&;#177;21.44)(P&;lt;O.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能促进近端皮质脊髓束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提示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可用来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