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提高以不明原因发热及合并噬血为主要表现的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确诊为间变大细胞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该患者以不明原因发热就诊,最后通过骨髓活检病理检查确诊,先后采用CHOP、VDLP方案化疗,病情暂时控制,继续随访治疗中。结论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要表现的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确诊取决于淋巴结、骨髓、脾等组织病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2.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手段,尤其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植体系,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目的:探索免疫耐受新方法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模式,解决移植后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问题。 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在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采用单倍型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2例,单倍型供者采集经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中给予环磷酰胺400 mg/m2,连续用3 d,移植后+3 d用环磷酰胺诱导免疫耐受,剂量为50 mg/kg。 结果与结论: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7(13-21) 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21(15-31) d。全部患者移植后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慢性广泛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经治疗后控制。所有存活患者最少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排斥反应,另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其余10例随访期间生存。结果表明诱导免疫耐受新方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相关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价采用抗CD3单抗I、L-2、IFN-γ和IL-1α四因子培养体系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的效果。方法:采集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于培养第1天加入抗人CD3单抗、人重组IL-1α、人重组IFN-γ,第2天加入人重组IL-2,每3天换培养液并添加人重组IL-2和人重组IFN-γ以维持其浓度,培养12~14 d收获CIK细胞。于培养第1、4、7、10、13天进行细胞计数,于培养前及培养第13天测定细胞免疫表型。结果:细胞因子共刺激3 d即出现细胞集落,13 d后CIK细胞总数达(7~18)×109(平均12.7×109),较培养前扩增44~140倍(平均98倍),细胞存活率超过90%;具有免疫表型CD3+、CD4+、CD8+和CD3+CD56+细胞的平均值分别从培养前的(50.9±3.5)%、(29.9±1.7)%、(41.3±3.2)%(、1.6±0.2)%增加到培养第13天的(90.2±1.6)%、(40.6±5.5)%(、52.8±4.9)%、(33.1±4.0)%。结论:培养当日加抗人CD3单抗I、L-1α、IFN-γ,24 h后加IL-2,培养过程中维持IL-2和IFN-γ浓度,这种四因子培养体系制备的CIK细胞的体外扩增率高、杀瘤活性强,并综合了外周血易获得、操作简便和自体来源等优点,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肠道微生物群影响造血系统的发育,同时也影响血液肿瘤的预后分层。肠道微生物易位在血流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和血流感染影响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使用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可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5.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临床上以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进行性衰竭等特征为主要表现,晚期可出现黄疸、恶液质等症状,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高[1].我院1999-2008年收治了6例恶组患者,均给予全面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 ,现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6.
自从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其治疗效果已获确认[1],其适应证日趋广泛,在很多恶性肿瘤中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所以已逐渐扩大到其他非APL型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应用[2-3].但砷剂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毒药,其毒副作用较多,故临床应加强支持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是相当重要的.笔者于2003年起予砷剂治疗非APL型恶性血液病,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7.
患者 ,男 ,1岁 3个月。因左眼发生外斜视并逐渐加重 8个月 ,伴左眼完全不能内转 2个月而就诊 ,以“左眼固定性外斜视”收住院。患儿出生后 7个月时家长发现其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眼外斜视 ,伴左眼内转受限及头、面向右侧偏转 ,以后外斜视逐渐加重。外斜视发生后 4个月时头面偏斜消失 ,但外斜视继续加重。入院前 2个月左眼球已完全不能内转。于 2 0 0 2年 1 1月 1 9日收住院。入院检查 :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情况 :视力不会查。遮盖右眼后患儿行动无障碍。左眼外眼正常。鼻侧巩膜有大片黑蓝色色素斑。角膜透明 ,前房清晰 ,瞳孔直径 …  相似文献   
108.
109.
氧氟沙星眼液治疗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氧氟沙星眼液治疗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郭智一胡雪篱李丽红作者单位:650034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是新生儿时期由淋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化脓性眼病。我们于1995年10月起至1997年1月用国产氧氟沙星眼液对11例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