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伤口仪在研究皮肤伤口愈合动物造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一定直径大小和厚度的不锈钢圆形缝刀,借助电钻按实验要求在动物背部皮肤切割一定大小和深度的伤口模型。结果本实验中用于大鼠皮肤伤口仪的直径为1.5cm,经检测保证了实验研究中大鼠伤口直径和深度的一致性。结论伤口仪使用中操作简便,重复性和准确性好,并便于携带。  相似文献   
32.
利用牛胶原构建人工真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即真皮替代物),以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增生及真表皮间的相互作用,为研制大面积创面覆盖物-复合皮奠定基础。方法(1)酶消化法培养胎儿成纤维细胞;(2)制备细胞胶原凝胶,分为Ca-gel和Cf-gel组,接种后于不同时间观察两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胶原凝胶的收缩情况;(3)细胞计数;(4)SEM观测胶原凝胶的表面是否有成纤维细胞附着;(5)HE染色。结果(1)成纤维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形成后呈半透明状,可出现较明显的细胞增殖,并可见凝胶收缩现象,但Ca-gel组较小;人工真皮质地与颜色近似真皮组织,有一定的弹性和抗拉性,不易脆。(2)细胞计数法所得两组生长曲线基本相似。Ca-gel和Cf-gel组细胞均具有典型的细胞增殖现象,Cf-gel组细胞在后期的增殖略快于Ca-gel组。(3)扫描显微镜下可见到凝胶表面有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出现,且成纤维细胞紧密贴附于凝胶上。(4)HE染色可见胶原呈较均一的淡红色网状分布,成纤维细胞分布于胶原凝胶内部和表面。结论(1)培养好的细胞凝胶称之为真皮替代物,是进行皮肤器官型培养和制作复合皮的关键与基础,并可与培养的人工表皮膜片混合移植,起到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粘附和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2)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凝胶中有着活跃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研究成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调查几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放射性肺纤维化(RPF)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免疫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RPF大鼠肺组织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 正常大鼠肺组织有TGFβ1和TGFβR的弱表达,照射动物肺脏TGFβ1的表达于照射后2周开始增高,从第8周直到3月表达水平最高,肺脏表达TGFβ1的部位主要是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等,TGFβ2的表达变化规律除了比TGFβ1稍弱外类似于TGFβ1。TGFβR表达增强的时间比TGFβ1稍晚,于第8周开始增强,直到1年也保持较高水平的表达,bFGF和PDGF在照射后2~3个月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TGFβ1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表明:其中的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表达时间的出现得较早,于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研究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生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溃疡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雌性Wistar大鼠,以手术法建立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以^60Coγ射线局部照射法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55d,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单纯伤口及皮肤溃疡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极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结果:照后14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溃疡,之后逐渐扩大、融合、加深。皮肤受照射区多种细胞,特别是溃疡床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EGF,bFGF,PDGF-B,VEGF等因子及其受体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皮肤组织有所增强,但与单纯伤口组比较,溃疡组织上述因子及其受体的转录及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1及TGF-βR1在受照射皮肤中表达增强,溃疡床的阳性细胞数量较单纯口中减少,强度未见减弱。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及难愈合(不能形成有效肉芽组织)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36.
电磁脉冲辐射对小鼠生精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电磁脉冲辐射对小鼠生精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二级昆明雄性小鼠 1 3 8只 ,随机分为辐射组和对照组。辐射组小鼠分别接受 8× 1 0 3V/m、2×1 0 4 V/m、6× 1 0 4 V/m电磁脉冲 5次重复全身照射 ,于照射后 6h和 1、3、7、1 4、2 8、90 d观察生精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电磁脉冲照射后 6h~ 2 8d,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均出现核膜间隙增宽、线粒体肿胀或灶性空化、内质网扩张 ,而精原细胞还出现异染色质凝集或边移 ,核膜局灶性溶解 ,糖原颗粒减少 ;精子细胞高度水肿、核膜膨出或灶性溶解、线粒体高度肿胀、内质网显著扩张 ;精子头部形态异常、染色质浓缩不良、顶体形态结构异常等。 结论 电磁脉冲照射可引起小鼠各级生精细胞超微结构的明显损伤 ,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是电磁脉冲辐射最敏感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37.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慢性、难愈合伤口的愈合速度的机理。应用MTT方法检测了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的PDGF-BB细胞培养液对体外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与常规的同位素法进行了比较。MTT方法较为稳定,PDGF—BB细胞培养液具有一定活性,并能被抗人PDGF-BB多克隆抗体中和。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细胞凋及一些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的表达在急性放射性皮肤贵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以^60Cor射线进行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40d,然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溃疡组织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照后14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细胞和小血管平滑肌中,照后14-21d为Bax蛋白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弱,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表皮细胞中,Bcl-2则在照后1-11d呈弱或中度阳性,定位于表皮,毛囊上皮及血管内皮口,之后为阴性或可疑阳性,照后11-35d,上述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较正常伤口愈合早期增高,结论:辐射诱导的P53,Bax-Bcl-2表达的变化及细胞亡率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增主屿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及难愈合(不能形成有效肉芽组织)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39.
电磁脉冲辐射对小鼠血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场强的电磁脉冲辐射对小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雄性昆明小鼠114只,随机分为辐射组和对照组.辐射组小鼠分别接受(8×103)V@m-1、(2×104)V@m-1、(6×104)V@m-1电磁脉冲5次重复全身照射,并于照射后6 h、1 d、3 d、7 d、14 d、28 d对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其参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改变进行检测.结果3种场强的电磁脉冲照射后1 d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均减少到最低值(P<0.05),此后持续维持在低水平直至14 d或28 d.(6×104)V@m-1电磁脉冲照射后6 h~14 d,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呈不同程度减少;28 d时红细胞数、HCT及Hb浓度却显著增加(P<0.05,P<0.01),但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P<0.05).(2×104)V@m-1和(8×103)V@m-1电磁脉冲照射后28 d内大多数时间点的红细胞数、HCT及Hb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电磁脉冲辐射对血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放射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临床放疗引起的并发症,其特点为顽固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最后可能发展为癌变[1]。放射性皮肤溃疡的基因病理学改变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外尚少见其相关癌基因改变的病理学研究报道。cerbB2在多种癌组织中均有高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以及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cerbB2基因与neu基因被认为是同源基因,在结构上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极其相似,故认为它们也是同一基因[2]。为了解cerbB2和EGFR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改变及其意义,建立了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并检测其基因表达状况。一、材料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