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6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1976-2002年间收治的530例7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3.7%,病变部位以直肠(301例)和乙状结肠(102例)多见,占76.0%.围手术期死亡18例,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8.3%和39.7%.470例(88.7%)行根治性切除术,60例(11.3%)行姑息性切除术;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45.3%和0(P<0.05).淋巴结转移、脏器侵犯、根治情况、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是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高龄不是根治性手术的禁忌,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右旋柠烯(D-limonene)对人结肠癌细胞(LS174T)中信号传导分子ERK1/2、Akt及其磷酸化蛋白(p-ERK和p-Akt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右旋柠烯对LS174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右旋柠烯对LS174T细胞中ERK1/2、Akt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 右旋柠烯作用LS174T细胞48h后,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右旋柠烯对细胞中ERK1/2、Akt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下调p-ERK1/2蛋白和p-Akts的表达。结论 右旋柠烯抑制LS174T细胞增殖可能与其抑制p-ERK1/2和p-Akt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Doxycycline)对人大肠癌LS174T细胞体外侵袭的作用。方法以人工重组基底膜(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对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明胶酶谱法)观察对金属蛋白酶分泌的影响。结果多西环素抑制LS174T大肠癌细胞体外侵袭,在多西环素浓度为5mg/L,10mg/L,20mg/L时,每100倍视野穿过的细胞数分别为(101.3±6.7)个,(83.7±5.7)个和(42.0±2.0)个,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抑制率分别为17.9%、32.0%和65.9%,呈现剂量依赖性;在5mg/L的低浓度下多西环素即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分泌。结论多西环素能够抑制人大肠癌LS174T细胞的侵袭,在低于抗菌浓度下即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具有成为抗肿瘤侵袭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VEGF的表达与直肠癌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地研究了39例直肠癌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结果癌组织与切端的VEGF表达存在差异,VEGF表达与5年生存率相关.结论肿瘤血管生成在直肠癌生长、预后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EGF的检测可以作为直肠癌的预后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合成引物对p53基因7-8外显子进行PCR扩增,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银染技术,检则22例大肠癌手术标本p53基因的突变;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其染色体的倍性。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10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者占6例(60%);在无淋巴结转移的12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者占1例(8.3%)。在有p53基因突变的7例大肠腺癌中异倍体者6例(85.7%);无p53基因突变的15例大肠癌中异倍体者6例(40%)。在有淋巴结转移的10例大肠癌中,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5例(50%);无淋巴结转移的12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1例。结论:大肠癌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大肠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非典型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散发性大肠癌三种不同形式大肠癌的临床特征,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病历和电话访谈调查2001-01~2004-12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住院结直肠癌患者及调查员面谈的方式调查2004-07~2005-07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三医院确诊的住院结直肠癌患者.结果:①共调查诊断为HNPCC的患者64例(3.57%);非典型HNPCC 28例(1.56%);散发性大肠癌1697例(94.75%).②平均发病年龄为(56.9±12.1)岁.不同形式大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有差别(P=0.001).HNPCC的发病年龄最小.③不同形式大肠癌的肿瘤发生部位有差别(P=0.001),总体上以直肠癌为主,HNPCC和散发大肠癌右半结肠癌较多发.④病理学特点中,病理形态、组织学分类及分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而Dukes分期有显著性差异(P=0.044),HNPCC以C期为主,非典型和散发大肠癌以B期为主.结论:典型HNPCC发病年龄早,右半结肠高发.建议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长期监测和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大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移植瘤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再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6,0.2 mL)、L-NAME组(n=6,1.5 mg/kg)、5-FU组(n=6,5 mg/ kg)、L-NAME 5-FU联合组(n=6,L-NAME 1.5 mg/kg,5-FU 5 mg/kg),皆以灌胃方式给药,3次/wk,共2 wk.测量各组肿瘤体积,观察L-NAME的体内抗瘤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L-NAME,5-FU,L-NAME 5-FU组抑瘤率分别为34.1%、46.0%、74.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与L-NAME,5-FU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MVD值对照组为28.9±2.7,L-NAME组为16.2±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NAME组移植瘤VEGF蛋白的表达(113.14±2.34),与对照组(98.56±1.76)相比,明显减弱(P<0.05).结论:L-NAME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可抑制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5-FU联合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8.
原发性小肠肿瘤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术前诊断方法。结果:小肠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占62.5%(70/112),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多位于回肠,空肠,恶性肿瘤以腺癌最常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为X线钡餐,尤其是低张小肠灌肠造影,内镜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率,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可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CT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术前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有独特的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低张小肠灌肠造影是诊断和定位最为有效的方法,CT,内镜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9.
保留相关功能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Ⅰ、Ⅱ期乳腺癌患者 87例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5 2例 ,采用经胸大肌前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 ,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及肋间神经。B组 (对照组 ) 35例 ,经胸大肌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 ,切除胸小肌 ,切断肋间臂神经 ,观察随访两组术后情况。结果术后重度胸大肌萎缩 :A组 ,0例 ,B组 2 8例(80 % )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1 34,P <0 0 1)。腋窝及患侧上肢感觉异常 ,A组 3例(5 8% ) ,B组 31例 (88 6 % )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2 2 4 ,P <0 0 1)。结论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能够有效地防止胸大肌萎缩和患侧腋窝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