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3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评价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 RA)测量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准确性和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志愿者80例(男性30例,女性50例),分别用RA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非优势手的2、3、4指中节指骨BMD值和T值 (n=80),用DXA测量正位腰椎(n=77)、左侧近段股骨(股骨颈、股骨粗隆及全股骨)(n=78)的BMD值和T值.分别以DXA测量正位腰椎T值、左侧近段股骨T值、RA测量指骨T值进行骨质疏松诊断(T值≥-1.0SD为骨量正常,-2.5SD相似文献   
92.
腰椎间盘退变 (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LDD ) 和腰椎脊柱旁肌疾病经常同时发生 [1].LDD 是腰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2].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腰痛已逐渐成为导致患者发生病态、活动受限、残疾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的逐渐下降是衰老过程的主要特点 [4],由...  相似文献   
93.
中国大陆地区妇女骨质疏松筛选工具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40岁及以上妇女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筛选工具。方法以20~39岁妇女腰椎骨密度的均数和标准差作为参考值计算T—score。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的测量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二分类的Bayes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结果我国大陆地区40岁及以上妇女OP筛选工具(osteoporosis screening tool for Chinese,OSTC)为:体重-2×年龄+50。判别准则为OSTC〉0为无OP危险性,OSTC≤0为有OP危险性。OSTC的正判率为75.78%,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75.1%,Kappa值为0.51(P=0.000),说明OSTC与DXA的判定结果一致性尚可。结论OSTC是一个简便的OP筛选工具。根据年龄、体重两个变量的简单计算,即可对我国大陆地区40岁及以上的妇女进行OP危险性的筛选。但OSTC没有得到外部数据的验证,其优劣还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94.
髌骨与髌韧带长度比值的MR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MR成像确定髌骨与髌韧带长度比值的正常范围,诊断髌骨位置异常。方法:无髌骨及髌韧带损伤患者311名,行单膝关节MRI检查。在MRI矢状面图像上测量髌骨长度(PL)和髌韧带长度(TL),并计算TL/PL的比值。比值分布范围的两个极端2.5%认为是髌骨高位和髌骨低位。结果:TL/PL值范围为0.617~1.88(平均1.067)。MRI上髌骨高位的TL/PL值>1.433,髌骨低位的TL/PL值<0.775。女性的TL/PL值(平均1.083)和男性(平均1.0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本研究人群与以色列学者Shabshin等所研究人群之间的TL/PL比值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t=1.865,P=0.063>0.05)。结论:MRI上TL/PL值的正常范围为0.775~1.433(平均1.067)。>1.433可认为髌骨高位;<0.775可认为髌骨低位。通过MRI诊断髌骨高位和髌骨低位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95.
贾鹏  李娜  程晓光  周丹 《放射学实践》2018,(11):1198-1201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南京和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对两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及各年龄段骨丢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7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6.0±13.0岁);南京明基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960例,年龄21~80岁(平均47.61±10.18岁)。结果:北京地区腰椎BMD低于南京地区(F=16.845,P<0.01);两地区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1~40岁年龄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分别为(164.21±22.86)mg/cm3、〖JP3〗(171.76±23.15)mg/cm3和(181.63±21.40)mg/cm3、(190.57±30.12)mg/cm3。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13.8%;南京地区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5.4%。5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低于男性;6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45%,男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30%。成人BMD与年龄(r=-0.637,P<0.01)、身高(r=0.056,P<0.05)、体重(r=-0.068,P<0.01)和BMI值(r=-0.088,P<0.01),相关但腰椎BMD与地区、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地区与年龄是BMD的影响因素(r=0.663,P<0.01)。结论:南京地区QCT测定腰椎BMD高于北京地区。虽然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达峰时间稍晚,但两地区骨丢失曲线及累计骨丢失率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骨型原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胛原发性甲旁亢)的影像表现,复习相关的病理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骨型PHPrr术前影像资料(包括平片、B型超声、CT、ECT、BMD等),并结合临床和病理加以分析。结果29例骨型PHPT中甲状旁腺瘤28例,甲状腺癌1例,其中右侧15例,左侧14例。全身骨骼累计受累13处,最少1处,最多7处。入院前影像诊断涉及骨病种5类,病理骨折9例,多发骨囊性变6例,多发骨质疏松5例,骨巨细胞瘤4例,恶性肿瘤3例;另四肢乏力体重下降无X线影像资料2例。双手X线摄片12例,11/12示第二、三指骨桡侧出现骨膜下骨吸收。ECT(同位素全身骨扫描)受检者20例,17例呈骨代谢异常表现,颅骨普遍放射性浓聚6例,胸骨领带征6例,肋骨串珠征6例,并全身放射性摄取量普遍增加。入院后颈部B型超声14例,13/14例发现甲状旁腺占位,1/14例阴性。CT检查14/14例均发现甲状旁腺占位。ECT甲状旁腺双时相显相法:受检患者20例,2h延时后16/20例甲状旁腺异常显相,4/20例无阳性所见。结论骨型PHPT临床表现复杂且骨骼改变复杂多样,当患者出现多骨骼病变并伴有全身不明原因的骨质疏松,尤与年龄不符的骨质疏松时应首先想到此病并做全面检查包括甲状旁腺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忽视全身情况仅限于局部的影像检查会造成该病的误诊、漏诊甚至错误治疗。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病变水肿区纵行分布的对称性在骨化性肌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5例早、中期骨化性肌炎和17例骨、软组织肿瘤及感染性病变,划分为骨化性肌炎组与非骨化性肌炎组,32例平均年龄(33.1±17.5)岁。分别测量病灶中心与周围水肿区上缘(远地端)/水肿区下缘(近地端)距离的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法构建受试者作用曲线,并计算早、中期骨化性肌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在15例早、中期骨化性肌炎组病变中,病变中心与周围水肿区上/下缘距离的比值为0.62±0.24,偏离1;17例非骨化性肌炎组病变中,病变中心与周围水肿区上/下缘距离的比值为0.99±0.06,接近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以0.855为临界点,诊断早、中期骨化性肌炎,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100%。结论早、中期骨化性肌炎病灶中心与病变水肿区上、下边缘距离比值偏离1,病变水肿区纵行分布不对称,在早、中期骨化性肌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测量腕关节侧位X线摄影尺月间距,确定是否存在尺骨变异,并为确诊尺腕撞击综合征和判断手术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患者年龄18~70岁,共82例标准体位腕关节X线摄影片。分别测量后前位桡尺间距和侧位尺月间距。依据后前位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1)尺骨中性变异组(-1mm≤桡尺间距≤1mm)27例;2)尺骨正向变异组(桡尺间距>1mm)37例;3)尺骨负向变异组(桡尺间距<-1mm)18例。分别测量每组病例腕关节侧位片中尺骨头最远端平面和月骨最近端平面间距,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尺骨中性变异组尺月间距0.00~1.60 mm,平均(0.68±0.44)mm;尺骨正向变异组尺月间距0.30~4.40 mm,平均(1.93±1.06)mm;尺骨负向变异组尺月间距-3.80~-0.70 mm,平均(-2.19±0.98)mm。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63,P <0.001)。结论 腕关节侧位X线摄影片中尺月间距能准确判断尺骨变异,可以为尺腕撞击综合征诊断和尺骨短缩长度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9.
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前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骨质疏松的诊断的最新进展,骨密度测量在诊断中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骨密度测量对骨折危险性的评估,以及骨密度测量对骨质疏松治疗的监测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髋关节骨密度(BMD)测量重复性及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XA)测量的一致性.方法 随机抽取28名(男10例,女18例)老年受试者(男性>60岁,女性>50岁),并分别采用QCT与DXA测量髋关节骨密度.收集左侧髋关节QCT扫描CT原始数据,分别由3名操作者各测量1次,其中1名操作者在不同时间重复测量3次,用于评价QCT髋关节骨密度结果的重复性.比较QCT和DXA测量左侧髋关节骨密度结果.结果 3名不同操作者或同一操作者不同时间采用QCT测量28名受试者左侧髋关节的骨密度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ICC:0.93~0.98,P<0.01),全髋骨密度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XA与QCT测量的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8,0.89,P<0.01),DXA测量的骨密度值较QCT相对应骨密度值大10.5%和9.7%(t=7.53,9.68,P<0.01).上述骨密度值系统误差可被校正.结论采用QCT测量髋关节BMD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BMD值与DXA所测BMD结果具有相关性.QCT髋关节(CTXA)骨密度测量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疗效随访,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