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究细胞角蛋白 19 对甲状腺癌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将人甲状腺癌 细胞 (human thyroid cancer cells, B-CPAP) 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不同浓度的角蛋白 19 处理细胞, 通过 MTT 实验、 细胞划痕实验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探究细胞角蛋白 19 对 B-CPAP 增殖、 侵袭及转移的影响。 最后通 过研究相关蛋白分析细胞角蛋白 19 对 B-CPAP 的作用机制。 结果 MTT 实验发现, 随着角蛋白 19 浓度升 高, 其对 B-CPAP 的增殖率也明显提高。 Transwell 实验发现,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角蛋白 19 处理后通过小 室的细胞数明显增加。 细胞划痕实验发现, 角蛋白 19 能够促进 B-CPAP 的迁移能力, 并且 B-CPAP 的迁移 能力与角蛋白 19 浓度呈正相关。 此外, 角蛋白 19 的这一作用与 PTEN 和 MAPK 通路有关。 结论 细胞角 蛋白 19 能够明显提高 B-CPAP 增殖、 侵袭以及转移的能力, 同时角蛋白 19 的这一作用与 PTEN 和 MAPK 通 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肺癌血清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出能够用于血清学筛查和肺癌病理分型的多肽。方法利用M13噬菌体随机12肽展示肽库对24例临床确诊肺癌患者的血清和24例体检者的血清进行4轮吸附-洗脱的筛选。挑取筛选后的噬菌体单克隆,皆以血清和细胞株进行试验,选出特异性及确诊率较高的单克隆。目标单克隆通过DNA测序确定其所表达的多肽序列,进而人工合成带FITC标记的多肽,以肺癌细胞、正常肺细胞和肺癌组织切片进行荧光成像检测。结果随机挑取30个经过4轮筛选的噬菌体单克隆,通过血清和细胞株的试验,筛选出6个特异性和确诊率较高的单克隆,其中单克隆ZZ-8肺癌血清确诊率达到41.6%,且鳞癌的比例较高。ZZ-8经DNA测序分析,确定其表达的多肽序列为:APTPSTQMNLLP。FITC标记的多肽在细胞和组织切片的荧光成像检测中,均显示良好的特异性。结论人工合成的多肽ZZ-8能够为研发肺癌诊断试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CDFI)、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和160例体检非脑梗者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结果脑梗死组160例患者中有107例颈动脉异常,对照组160例中颈动脉异常19例,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指标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临床的病因治疗有指导性价值,而对中老年人进行联合检查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栗晓东  高仲军  何敬  翟浩  田亮 《河北医药》2021,43(11):1675-1678
目的 研究三甲散加减对晚期喉癌患者病灶组织增殖、凋亡和侵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70例晚期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化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甲散加减治疗,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喉癌组织增殖相关蛋白(STAT3、Cyc...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2 例NB 患儿的临床、实验室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 22例NB患儿临床表现为腿疼15例(68.18 %),发热19例(86.36 %),贫血20例(90.90 %),腹痛、腹胀15例(68.18 %),突眼、眼眶瘀斑4例(18.18 %),易出汗20例(90.90 %)。原发部位以腹部最多见,为16例(72.72 %),原发于纵隔4例(18.18 %),原发部位不明2例(9.09 %)。实验室特点:血常规以贫血为主20例(90.90 %),白细胞减少2例(9.09 %),血小板减少3例(13.63 %);尿香草扁桃酸(VMA)阳性率77.77 %(14/18);血清铁蛋白(Fer)增高19例(86.36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20例(90.90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增高22例(100.00 %)。确诊时已发生转移20例(90.90 %); 16例(72.72 %)骨髓涂片发现瘤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CD56-FITC/CD81-PE/CD45-Percp标记阳性20例(90.90 %)。22例患儿中NB 误诊率高达54.54 %(12/22),被误诊为类风湿疾病4例 、消化不良4例 、白血病3例、血小板减少症1例。22例NB患儿中CT检查发现病灶20例(90.90 %),腹部B型超声发现病灶16例(72.72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阳性14例(63.63 %)。结论 早期行B型超声和CT检查有助于发现NB原发病灶,尿VMA 、骨髓涂片、活组织检查、流式细胞术检查可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寒战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择期于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00例。两组均注入罗哌卡因注入,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泵注右美托咪定麻醉处理,对照组泵注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寒战反应、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寒战反应分级(0级、1级、2级、3级、4级:86.00%、8.00%、6.00%、0、0)优于对照组(60.00%、26.00%、6.00%、4.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观察组HR[(76.63±8.25)次/min、(73.25±6.78)次/min]低于对照组[(80.36±7.49)次/min、(80.14±7.9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刻MAP,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肛周感染患者的细胞及体液免疫状态,并对糖代谢紊乱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125例肛周感染患者分为糖尿病组、糖调节受损组(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患者)和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指标,并对3组研究对象的免疫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和糖调节受损组的补体C3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的IgG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3组研究对象与补体C3、IgG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以补体C3、IgG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在糖尿病合并肛周感染发病及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旁回白介素(IL)-10mRNA、IL-6mRN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头针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药物组予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100mg·kg~(-1)·d~(-1)腹腔注射,1次/d,共7d;头针组于双侧顶颞前斜线行快速捻转透刺治疗,留针20min,1次/d,共7d。干预前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神经行为学评分(NS)。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旁回IL-10mRNA、IL-6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旁回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DS和NS明显升高(P0.01),海马旁回IL-10mRNA、IL-6mRNA、TNF-α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头针组和药物组大鼠NDS和NS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和药物组大鼠NDS和NS明显降低(P0.05),海马旁回IL-10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IL-6mRNA、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促进缺血后海马旁回IL-10的表达,从而抑制IL-6、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是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穴针刺干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旁回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β表达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头穴针刺调节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及头针组,每组12只。药物组以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100mg·kg-1·d-1)腹腔注射,1次/d,共7d;头针组给予双侧"顶颞前斜线"快速透刺治疗,留针20min,1次/d,共7d。分别干预刺前和末次干预结束即刻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神经行为学评分(NS)。以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旁回IL-10、IL-6、IL-1β的表达。结果:与同组干预前比较,药物组与头针组大鼠NDS和NS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DS和NS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1),海马旁回IL-10、IL-6、IL-1β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头针组大鼠NDS、NS及海马旁回IL-6、IL-1β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头针组IL-10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上调IL-10的表达,抑制IL-6、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头穴针刺调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