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6篇
医药卫生   15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的10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癌总体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64.8%和48.6%。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肿瘤直径(P=0.027)、支气管断端是否阳性(P=0.016)、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2)、N分期(P=0.000)、术后是否放疗(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TNM分期(P=0.000)和肿瘤直径(P=0.015)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总体生存率优于其它非小细胞肺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TNM分期和肿瘤直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1ymph node,LN)切除数量及不同LN转移状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接受手术同时切除LN的1575例肺癌患者,分析LN切除数量以及LN转移范围、数量和转移率。结果:LN切除数量影响预后,N0期患者切除7~13个LN者5年生存率优于≤6和≥13个LN者,P值分别为0.001和0.021;N1、N2患者切除LN〉12个者5年生存率优于≤6和≥13个LN者,P值分别为0.000和0.003;N0期患者5年生存率优于N1、N2患者,P=0.000;N,期和“跳跃式”N2期患者5年生存率优于“连续式”N2期患者,P值分别为0.003和0.002;单站LN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多站LN转移者,P=0.000;转移LN数为1、2个者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2个者,P=0.000;LN转移率分为〈25%、25%~50%、50%~75%及≥75%,生存期依次降低。结论:LN切除数量影响NSCLC预后,一般术中应切除7~13个LN;LN转移范围、数量及转移率均影响NSCLC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分析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513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RDW的截断值。分别通过χ2、t或秩和检验分析RDW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实验室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根据ROC曲线,术前RDW最佳截断值为12.95%。其中RDW≤12.95%为250例,RDW>12.95%为263例。术前RDW与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均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病理分期、血小板数目、白蛋白、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术前RDW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RDW和病理分期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术前RDW水平可作为预测行根治性手术的NSCLC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对比机器人辅助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微创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机器人肺叶切除手术35例与腔镜肺叶切除手术66例的相关数据,包括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除淋巴结数目及站数、术后引流量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站数、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总胸腔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和乳糜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尽管术中失血量、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要略有优势,但是总体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姜宏景  王长利 《天津医药》2003,31(5):282-28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分析行根治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477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对该组病例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的N分期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病人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有转移的病人(P<0.001);术中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超过6枚的病例生存率高于清扫6枚以下的病例(P<0.001);术后生存率随T1、T2、T3和T4依次明显递减(P<0.001);术后化疗组病例的生存期较非化疗组长(P=0.036);鳞癌和腺癌的生存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01)。结论:纵隔淋巴结的清扫数量、术后化疗与否、肿瘤的T分期、N分期和病理类型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术后放疗、术后免疫治疗及手术方式等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联合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评分(FLMR)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589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定Fbg及LMR的界限值,根据F-LMR评分原则将患者分为3组:F-LMR 0分、F-LMR 1分、F-LMR 2分。通过χ2检验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运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根据ROC曲线,3.48 g/L、3.23分别作为Fbg和LMR的界值。F-LMR 0分215例、F-LMR 1分228例、F-LMR 2分146例,术前F-LMR评分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位置、手术类型、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有显著相关(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手术类型、病理分期、肿瘤大小、F-LMR评分、LMR及Fbg水平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理分期(DFS:HR:1.700,95%CI:1.483~1.950,P < 0.001;OS:HR:1.703,95%CI:1.486~1.952,P < 0.001)和F-LMR评分(DFS:HR:1.264,95%CI:1.077~1.484,P=0.004;OS:HR:1.301,95%CI:1.107~1.528,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结论  术前F-LMR评分可作为预测行根治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0例接受肺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0.25%罗哌卡因阻滞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关胸前行肋间神经阻滞,每一肋间给药3 mL,拔出气管插管后行PCIA镇痛。记录拔管后12 h(T1)、24 h(T2)、48 h(T3)、72 h(T4)时试验组及对照组静息时疼痛VAS评分及Prince-Henry(P-H)评分;以及术后吗啡追加剂量和不良反应事件。  结果  试验组术后T1~T4各时间点VAS和P-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试验组咳嗽费力、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肺癌术后患者疼痛并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8.
李晨光  王长利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3):1212-1216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亚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显著地改善了晚期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生存质量,但几乎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出现继发耐药。继发耐药的分子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结合最新文献阐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最新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 inhibitor,TKI)域突变的研究、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结果、继发耐药的各种分子机制以及潜在克服耐药的新药物和治疗策略。对于接受EGFR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出现继发耐药的患者,亟需通过更加全面的分子分型检测明确耐药的分子机制,才能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检测 WNT5A 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中的表达及其促细胞迁移作用的机制。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79 例 SCLC 和 25 例正常肺组织中 WNT5A 的表达量。通过细胞划痕和 Transwell 小室检测 WNT5A 及 JNK 对 SCLC 细胞系 DMS153 迁移能力的作用,应用 Western blot 检测干扰 WNT5A 后磷酸化 JNK 含量的变化。  结果  WNT5A 在 SCLC 中表达高于正常肺组织,并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WNT5A 的表达与神经元特性烯醇化酶(NSE)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 也有明显相关性。干扰 WNT5A 导致 DMS153 迁移能力下降,应用 JNK 抑制剂 SP600125 能够阻止 WNT5A 造成的细胞迁移增加。  结论  WNT5A 在 SCLC 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转移相关,WNT5A 通过磷酸化 JNK 促进 SCLC 细胞迁移,并且可以作为 SCLC 的预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葡萄糖胺基转移酶3(glycosyltransferase enzyme 3, GCNT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关系。  方法  分别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记技术(Western blot, WB)检测GCNT3在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此外,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164例NSCL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IHC)评估样本中GCNT3表达, 分析GCNT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探究GCNT3表达与NSCLC患者OS及PFS的关系, 通过细胞功能实验研究GCNT3对NSCLC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  qRT-PCR与WB结果均显示GCNT3在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HC结果显示GCNT3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的性别、吸烟史、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 Kaplan-Meier分析显示GCNT3高表达NSCLC患者OS和PFS均差于GCNT3低表达患者(P < 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GCNT3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抑制GCNT3表达后, NSCLC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 < 0.05)。  结论  GCNT3在NSCLC癌组织中高表达, GCNT3高表达的NSCLC患者OS和PFS较差, GCNT3有望成为评估NSCLC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