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与目的许多研究结果证明:应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埃罗替尼(erlotini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非吸烟的肺腺癌患者疗效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EGFR-TKI治疗肺腺癌的疗效与胸部X线CT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门诊和住院的含铂方案治疗后进展的晚期肺腺癌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54-85岁(平均67.5岁)。给予吉非替尼250mg或者埃罗替尼150mg,每日一次口服,持续用药至病情进展。每2个月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并随访,参照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同时对病变CT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应用吉非替尼治疗28例,埃罗替尼治疗9例,其中治疗受益者21例,包括部分缓解7例,稳定14例,无完全缓解病例,进展16例。CT特征分析表明,胸内转移灶在3个以上或者弥漫性病变者受益率占79.9%(15/19),1-2个结节病灶受益率占33.3%(6/18),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胸腔积液者受益率占73.1%(19/26),无胸腔积液者受益率为22.2%(2/9),P<0.05。增强CT扫描可分析的21名患者结节共70个,中等以上强化的结节治疗后病变好转率67.4%(31/46),无强化者好转率37.5%(9/24),P<0.05。而性别、肿瘤大于3cm和病灶边缘光滑与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益组与进展组比较中位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表明影像学表现不能成为独立预后因素(总HR值为0.766,P>0.05)。结论EGFR-TKI治疗肺腺癌,CT表现为多发转移或弥漫性病变、胸腔积液和局部病灶中等增强者治疗受益率高,这些指标对疗效有一定疗效预测作用,但与预后的关系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迈格尔,rhIL-11)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33例曾因同一方案化疗引起血小板Ⅲ度以上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Plt<50×109/L),给予rhIL-11预防性治疗。第1周期单用化疗,第2周期化疗联合rhIL-11。rhIL-11用量为1.5mg,每日1次皮下注射,血小板升高至正常(100.00×109/L)时停止给药,连续5~20天。结果单用化疗的对照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25.03±15.49)×109/L,血小板低于50×109/L平均天数(9.25±3.78)天,需要输注血小板平均数为(0.91±1.04)单位。应用rhIL-11的研究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43.61±28.24)×109/L(P=0.002),血小板低于50×109/L平均天数(4.96±4.36)天(P<0.001),需要输注血小板平均数为(0.36±0.85)单位(P=0.024)。主要不良反应乏力、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呕吐、关节肌肉疼痛、结膜充血。结论预防性应用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可降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下降的幅度及缩短血小板低下的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通过对血清p53抗体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的研究,探讨血清p53 抗体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7例初步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应用ELISA 法检测血清p53 抗体滴度,经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吸光值E450,计算抗体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中阳性25 例,阳性率为43.9 %.血清p53 抗体水平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肺癌的预后有关.结论 p53 抗体的产生可能是肺癌发生的早期指征,化疗前测定血清p53抗体可以预测化疗疗效,可以预测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人类肺鳞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与生物信号传导或免疫反应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提取肺鳞癌和正常肺组织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探针,混合后与BiostarH-Ⅰ型基因芯片杂交,ScanArray 4000扫描仪扫描杂交信号,计算机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已知基因8条,其中5条表达上调(r>2.0),分别为METAP2、LIV-1、CUL2、CSE1L、RBBP2H1A;3条表达下调(r<0.5),分别为CX3CL1、HBB、CKB。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实现高通量筛选肺癌发病相关基因,发现8条在肺鳞癌中与细胞信号传导或免疫反应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5.
恶性肿瘤生存者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治疗研究的进步使肿瘤的总体死亡率持续下降,虽然这些恶性肿瘤生存者能够获得大量医药方面的救治,但其心理、社会和情绪方面的需要却经常被忽视。肿瘤能够产生许多应激源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肿瘤本身以及所进行的治疗都能增加恶性肿瘤生存者日常生活的紧张性,这些导致了肿瘤生存者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56.
生存者是指在灾难中幸运生还的人,癌症发病率的攀升和治疗进步必然导致癌症生存者人数大幅上升。然而,癌症不同于其他“一过性”灾难,它随时会卷土重来,癌症生存者须时刻准备与不期而至的死神“对弈”,这正是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调查显示,癌症生存者的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1986年-200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91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于胃(35例,38.5%)和小肠(30例,33.0%)。68例(75%)有临床症状,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内镜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比较重要,阳性率超过90%。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3.7%,CD34阳性率88.5%。治疗以手术为主,很少发生淋巴转移(3.3%)。7例晚期GISTs行一线化疗,均无效。11例晚期GISTs行伊马替尼治疗,10例可评估,有效率40%,临床获益率80%;中位生存时间已达10个月。91例中84例长期随诊,中位随诊时间13月,中位生存时间16.5月,1年生存率52.9%,2年生存率19.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分子靶向治疗延长了晚期GISTs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8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间确诊的109例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09例患者中女性70例,男性39例,87.2%的患者是以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伴疼痛占33.7%,32.1%(35/109例)肿块发生在腹壁,腹壁肿块患者中女性达94.3%。直径5cm及以上肿块占70.5%。深部肿块直径明显大于浅表肿块,直径分别为(11.1±5.9)cm和(6.8±5.1)cm,P〈0.01。12例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8例以预防术后复发为目的的患者7例出现放疗后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2.7年。1例患者采用联合化疗达到部分缓解。4例患者由于本病导致死亡。结论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纤维瘤病的主要手段,放疗对部分患者也有效。  相似文献   
59.
实体肿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毓洲  陈书长 《癌症进展》2006,4(5):402-407
目的了解实体肿瘤患者细菌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以来住院的化疗病人1906人次(636人,化疗1906次,PS=0~2,男475例,女161例,年龄58·2±18·8岁),对引起粒细胞减少Ⅱ~Ⅲ级,以及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FN)的感染细菌进行分离,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G-CSF对粒细胞粒细胞减少和FN的作用。晚期实体瘤细菌感染与死亡患者均为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病人共84例(女26例,年龄61±16岁,男58例,年龄60±16岁),对其死亡原因,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以及易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1%,粒细胞减少并发热发生率为8·7%(165/1906),占粒细胞减少人群的36·3%,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9·7%,其中,导管尖/血培养1·1%,痰、尿等体液中培养的细菌检出率为7·6%,不明原因的FN占91·3%。引起粒细胞减少和FN与化疗方案有关,年龄大于65岁、化疗前白细胞低于5·0×106/L、化疗次数与粒细胞减少、女性发生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粒细胞减少尽早使用G-CSF的FN发生率为10·8%(32/297),而晚用或未用G-CSF的FN发生率为18·3%(46/252),P=0·0123。应用G-CSF后,平均粒细胞减少持续5·45±0·15天,未用G-CSF者平均粒细胞减少8·20±0·52天,P<0·0001。晚期实体瘤患者死亡因素中,感染发生率为35·70%,G 菌占7%,以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占8·30%,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和假单胞菌属。G-/G 为0·6,混合感染占9·52%。各种耐药菌培养率占44·6%。原因不明感染者占10·90%。结论老年人、女性、化疗前白细胞水平及化疗次数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均有关,早期使用GCS-F可使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并有预防FN的作用。恶性肿瘤晚期,以免疫缺陷导致的机会感染和院内感染为主,病原菌分离率增加。  相似文献   
60.
很多风湿性疾病(rheumaticdiseases)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connectivetissuedisease,MCTD),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clerosis,SSc)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nyth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等疾病临床上呈现系统性多脏器累及,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中侵犯肺循环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是重度肺动脉高压,这是其严重的临床类型之一。风湿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称为致丛性肺动脉病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PPH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是肌型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