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50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柏连松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柏连松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所长。结论:柏连松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方法不断完善,根治肛瘘,保护肛门功能。术后中药内外并治,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s)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有PPARα、PPARβ、PPARγ 3种亚型.1990年Isseman等首次发现PPARγ,因可使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而得名.三者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不尽相同,PPARγ表达于脂肪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肺泡及气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PPARγ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在这些研究中,活化后的PPARγ抗纤维增生性疾病的有效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PPARγ与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含人干细胞白血病(stem cell leukemia,SCL)基因重组慢病毒对高糖环境下受损Cajal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中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ICC,培养24 h贴壁,经倒置显 微镜、免疫荧光鉴定后,将ICC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对照组加入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高糖组加入含 2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48 h后;对照组不变,高糖组分成空白组、空慢病毒组和实验组3个亚组,3组分别 加入PBS、空慢病毒和含SCL基因重组慢病毒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和48 h,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 两个时段各组中ICC中c-kit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24或48 h后,空白组、空慢病毒组中ICC的c-kit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 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ICC中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均高于空白组和空慢病毒组,但是仍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SCL基因重组慢病毒可以上调高糖环境下功能受损ICC中c-kit蛋白表达量。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100 d内腹泻的临床特点及病因谱.方法 总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125例Allo-HSCT患者移植后100 d内的资料.结果 76例发生移植后腹泻的患者累计发病114例次,总发生率60.8%(76/125).病因分析显示,预处理毒性62例次(54.4%),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32例次(28.1%),感染性腹泻15例次(13.2%),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及植入综合征各2例次,治疗相关性腹泻1例次.76例移植后腹泻治愈72例,死亡4例(5.3%).Cox回归分析显示,HLA配型不合(R=6.643,P=0.026)及高危疾病状态(R=3.749,P=0.001)是腹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腹泻是Allo-HSCT后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针对病因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评估大气碳颗粒物暴露对成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从2014年11月24日到2016年1月18日,对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招募的73例健康成人进行4次随访,每次随访收集研究对象调查问卷、空腹静脉血和尿样样本,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黑炭、紫外线吸收颗粒物(ultraviolet absorbing particulate matter,UVPM)及不同排放源黑炭暴露与心率变异性和血压的关联。结果 急性暴露于黑炭、UVPM与心率变异性降低和血压升高具有显著正向关联。累积暴露12 h,黑炭和UVPM每升高1个四分位间距浓度,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和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下降5.2%(95%CI:-6.8~-3.5)~11.7%(95%CI:-14.9~-8.3),LF/HF上升7.4%(95%CI:5.6~9.2)~10.2%(95%CI:8.0~12.4),血压水平升高0.8%(95%CI:0.3~1.3)~1.9%(9...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金标准明确诊断的痛风患者中双能CT(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DECT)检出尿酸盐结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关节滑液偏振光分析尿酸晶体阳性诊断为急性或慢性痛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液或痛风石分析和DECT扫描。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s回归及t检验,分析DECT结果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治疗的关系。结果: 共29例患者入组本研究,22例DECT检出尿酸盐结晶,7例未检出,根据是否检出尿酸盐晶体分为两组,与DECT阴性组相比较,DECT阳性组年龄更高[(47±12)岁vs.(39±11)岁,P=0.15], 体重指数(body bass index,BMI)更高[(27.9±3.7) kg/m2vs.(22.8±2.1) kg/m2,P=0.002],痛风病程更长[(135±102)个月vs.(45±53)个月, P=0.035];阳性组既往血尿酸最高值亦高于DECT阴性组[(643±121) μmol/L vs.(543±103) μmol/L,P=0.043];阳性组患者DECT时血清尿酸值虽然高于DECT阴性组[(558±150) μmol/L vs.(513±88.9) μmol/L,P=0.49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T检查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检查时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分别为18例(81.8%) vs.4例(57%), P=0.311;服用降尿酸药物的患者分别为22例(100%) vs.5例(71%), P=0.052;反复典型发作的患者分别为22例(100%) vs.6例(85%), P=0.241。各关节症状与DECT发现尿酸盐结晶一致性比较,右膝关节最高(Kappa=0.627), 其后依次为左第一跖趾(metatarsophalangeal 1, MTP1, Kappa=0.58)、右MTP1(Kappa=0.551)、左膝(Kappa=0.494),均具统计学意义,踝关节症一致性较低(右踝:Kappa=0.19,左踝:Kappa=0.256),均无统计学意义。与DECT尿酸盐晶体检出率有关的变量分别为BMI[2.307(1.139~4.670) kg/m2, P=0.02]、痛风病程 [ 0.306(0.906~4.881)年,P=0.186]、既往尿酸最高值 [0.023(0.981~2.764) mg/dL, P=0.137]。结论: BMI较大、既往最高尿酸值较高、痛风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DECT检出的敏感性越高。  相似文献   
117.
<正>重型颅脑外伤通常是由于病人的颅脑在外部暴力重物作用下导致的损伤,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颅脑外伤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在50%以上~[1],重型颅脑损伤伤情十分严重,病人受伤后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出现意识障碍、引起脑出血,诱发脑组织缺氧缺血、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甚至脑死亡等症状。可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十分严重,病情变化凶险,因此术后治疗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2018年3月7日收治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通过镇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负荷30kg野外强训时,注射丹参液前后海军陆战队员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于2005-08在南海海面和某岛屿上选择男性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员112名,经医院全面检查身体合格,18~32岁,军龄1~14年。成建制的随机抽取55名作为训练组,负重30kg参加高温高湿环境下各种强训,另外57名陆勤人员作为对照组。训练组注射丹参液前后高温强训各8h,训练末各取1次血标本,检查两组队员凝血功能5项指标及血液流变学14项指标。结果:112名海军陆战队员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未注射丹参液前训练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训练组:(9.4±0.3)mPa.s,(5.6±0.4)mPa.s,(4.7±0.3)mPa.s,(1.5±0.2)mPa.s,(47.4±3.1)%,(7.3±1.1)mm/h,(19.4±3.8)mPa,s,(9.7±1.5)mPa.s,(8.0±1.5)mPa.s,(61.4±10.5),(2.7±0.2),(5.5±1.0),(0.8±0.1),(6.4±1.3);对照组:(8.1±0.5)mPa.s,(4.7±0.3)mPa.s,(4.1±0.3)mPa.s,(1.3±0.2)mPa.s,(44.8±3.3)%,(8.5±1.4)mm/h,(15.5±2.4)mPa.s,(8.2±1.5)mPa.s,(7.4±1.6)mPa.s,(51.8±9.7),(2.4±0.4),(4.5±0.8),(0.7±0.3),(5.3±1.1),P<0.05,P<0.01]。注射丹参液后训练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积高于对照组[(8.7±0.3)mPa.s,(46.5±3.1)%;(8.1±0.5)mPa.s,(44.8±3.3)%,P<0.05]。②注射丹参液前训练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小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训练组:(10.2±0.2)s,(23.9±1.1)s,(3.8±0.2)g/L,(309.6±13.3)mg/L,(7.7±0.4)mg/L,(270.1±14.2)×109L-1;对照组:(11.6±0.3)s,(28.4±1.4)s,(2.9±0.4)g/L,(241.5±13.7)mg/L,(5.9±1.2)mg/L,(174.5±22.0)×109L-1,P<0.01]。注射丹参液后训练组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高于对照组[训练组:(236.2±11.2)×109L-1,(279.3±13.8)mg/L,(8.2±0.6)mg/L;对照组:(174.5±22.0)×109L-1,(241.5±13.7)mg/L,(5.9±1.2)mg/L,P<0.05,P<0.01],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注射丹参液可增强红细胞的柔软性,改善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防止血液高黏发生。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观察海军陆战队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时,保障供水和不保障供水情况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强训于2005-08进行,选择海军陆战队员121名,随机抽取64名为强训组,57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组。强训组队员在39-41℃,六级大风环境中,负重30kg训练12h,前6h不供任何水分,后6h随时供给水分。对照组和强训组强训6,12h时分别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14项)和凝血系统(6项)相关指标。结果:121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流变学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14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仅全血低、中切还原黏度仍高于对照组外[(18.7&;#177;2.1),(20.4&;#177;4.2)mPa&;#183;s;(9.1&;#177;1.4),(9.9&;#177;1.7)mPa&;#183;s,P〈0.05],其余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凝血系统各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10.4&;#177;0.2),(11.6&;#177;0.3)s;(24.7&;#177;1.2),(28.4&;#177;1.4)s,P〈0.01];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小板显著高于对照组[(3.7&;#177;0.3),(2.9&;#177;0.4)g/L;(319.8&;#177;15.3),(241.5&;#177;13.7)mg/L;(7.5&;#177;0.5),(5.9&;#177;1.2)mg/L;(266.3&;#177;15.4),(174.5&;#177;22.0)&;#215;10^9L^-1。;P〈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有所恢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队员不补充水分时有不同程度的高凝、高黏状态,保障供水,保持人体血容量正常,可使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发生高黏的可能性也减小。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ganciclovir,DHPG)胶囊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5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HSCT的30例移植后CMV血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CMV感染预防采用更昔洛韦10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移植前第9天至移植前第2天,连续8 d.移植后应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定期进行病毒DNA检测,CMV-DNA定量>6.0×102拷贝/mL或<1×105拷贝/mL的患者应用更昔洛韦胶囊1 g每日3次治疗.结果 HSCT后发生CMV血症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2 d,诊断时CMV-DNA中位数4.626×103拷贝/mL.更昔洛韦胶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14 d转阴率66.67%,转阴中位时间10 d.4例(13.3%)出现不良事件,程度为轻至中度,表现为血细胞计数减少3例,转氨酶升高1例.结论 更昔洛韦胶囊用于治疗HSCT后CMV血症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