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7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27例确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其中6例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腰穿治疗,21例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腰穿结合静脉输注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所有27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前后均未及明显不良反应。其中6例患者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效果均不明显,另外21例患者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自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ICARS评分明显降低(P〈0.05)。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是安全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2.
病例1:患者男,24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心悸在紧张、情绪激动时出现,伴有大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多次就医均无心悸症状发作,经食道电生理检查未发现异常。入院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基础状态下为窦性心律,房室传导呈向心分布,右心室SISl500ms时房室传导呈文氏型,400ms刺激VA呈2:1传导,未见旁路逆传特征;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3—2012-03收治入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200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疗效、Hp清除率等方面的疗效。结果两组均经4周时间治疗结束,Hp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饱胀、纳差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64.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医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0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是否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比较 两组患者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 的 MNCV、SNCV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 96.00 % 高于对照组的 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为91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并发血清肿。对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疝囊大小、疝类型、手术方式、血红蛋白、白蛋白、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与术后血清肿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肿组年龄(t=-2.172,P=0.032)大于无血清肿组,手术时间长于无血清肿组(t=-2.695,P=0.023);病程≥5年的患者血清肿发病率高于病程<5年者(χ~2=13.239,P<0.001);疝囊直径≥5 cm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高于疝囊直径<5 cm者(χ~2=10.21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病程≥5年、疝囊直径≥5 cm是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病程、疝囊大小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个体化治疗、精准解剖与合理选择补片可降低血清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66.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比灯盏花素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试验资料库、Ovid-Medline全文数据库、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得有关灯盏花素和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文献,根据入选与剔除原则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出167篇文献,根据选取标准共8篇有关灯盏花素和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缓解症状疗效分析,χ2=2.62,df=7,P=0.92,Z=6.85,95%CI:2.73~6.10;心电图疗效分析,χ2=6.37,df=7,P=0.50,Z=6.37 (P=0.00001),95%CI:1.94~3.49。2种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均无明显不良反应。Meta分析,灯盏花素和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缓解症状及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丹参注射液比较,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二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7.
目的??检测泛素化羧基末端水解酶 37(UCH37)在非小细胞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 UCH37 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 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及对照癌旁组织中 UCH37 的表达情况,分析 UCH37 的 临床意义。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UCH37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 P <0.05) ; UCH37 在非小细 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肿瘤的 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05) ,生存曲线显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 中 UCH37 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 P <0.05) ;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证实 UCH37 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判断预后的预测指标 [H ^ R=2.221(95%?CI : 1.367,3.437) , P =0.038]。结论? UCH37 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升高, 并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8.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对P波离散度和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冠状动脉的慢血流现象对P波离散度(Pd)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因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管径狭窄的患者,根据血流情况分为慢血流组(n=31)和正常血流组(n=40)。对两组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监测,比较Pd与QTd的变化。结果:慢血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比较,Pd显著延长(45±9msvs35±11ms,P<0.05),QTd明显延长(56±15msvs39±13ms,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慢血流影响心肌灌注,使心肌电活动的非均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乳腺癌、30例乳腺纤维腺瘤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HIF-1α和CXCR4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26.7%和65.0%(P<0.05),CXCR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和56.7%(P<0.01).HIF-1α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无关;CXCR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以及VEGF、ER和PR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HIF-1α与CXC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46,P=0.007).结论 HIF-1α和CXCR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有利于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患者男性 ,6 2岁 ,1998年 1月初发现右面颊部 1个皮下结节 ,1月后枕部、左颞部、左腋下各出现 1个皮下结节 ,因无疼痛而未到医院诊治。 1998年 6月 30日因腹痛 1个月来我院就诊 ,无明显呼吸道症状。查体 :右面颊部皮下结节 3 5cm× 3 .5cm× 2 .5cm ,固定 ,触之如额头硬 ,枕部、左颞部、左腋下各有一直径 1 0cm~ 2 0cm皮下结节 ,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右下肺呼吸音略弱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腹平软 ,未触及肿块。CT示右肺下叶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大小 6 0cm× 6 .3cm×5 .8cm ,CT值 6 6Hu~ 31.7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