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2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建立移植性人骨肉瘤裸鼠模型,为骨肉瘤的提供研究实验模型。方法采取皮下细胞悬液注射法与组织块植入接种法,建立人骨肉瘤裸鼠模型。人成骨肉瘤OS-732细胞株体外传代培养后,将l×10^7细胞悬液注入裸鼠腋后皮下(10只裸鼠),或将已成瘤的瘤组织块接种于裸鼠腋后皮下(10只裸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接种后4周处死裸鼠,剥瘤称重,行病理鉴定。比较两种方法的成瘤率、终末瘤体积及瘤重、肿瘤相对增长率;大体观及病理组织学。结果两组裸鼠接种2周后均有局部肿瘤形成,细胞悬液组成瘤率70%,组织块组成瘤率100%,两组成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终末瘤体积及瘤重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细胞悬液组相对增长率高于组织块组,接种后第16天开始两组肿瘤增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鉴定符合骨肉瘤镜下特点。结论成功建立了移植性人骨肉瘤裸鼠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索复方斑蝥胶囊对经典型骨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作用及安全性评价。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病理学确诊为经典型骨肉瘤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以骨肉瘤经典化疗方案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复方斑蝥胶囊3粒/次,2次/d,在术前2个月及术后2个月连续服用。4个月后评价1年内无进展生存时间、保肢率、毒副反应、生活质量等。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方面,实验组白细胞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实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肢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对骨肉瘤患者有一定减毒增效的疗效,并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效果,并与异体松质骨作比较。方法整理从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我院使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异体松质骨植骨的两组病例各62例。两组病例在治疗时间、年龄、性别、病种、病灶部位、植骨量和随访时间等方面均匹配良好。通过影像学和临床随访,评估并比较植骨的愈合速度和愈合率,分析影响人工骨愈合的因素。结果羟基磷灰石的初步愈合率为62.9%,异体骨的初步愈合率为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羟基磷灰石的平均初步愈合时间为(13.3±7.5)个月,异体骨平均初步愈合时间为(8.8±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性别( P=0.369)、年龄( P=0.290)、病灶部位( P=0.704)、病种( P=0.994)和植骨量( P=0.348)均不是影响羟基磷灰石愈合情况的显著因素。羟基磷灰石组与异体骨组患者术后MSTS平均分分别为(28.8±1.8)分和(29.0±1.5)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450)。结论羟基磷灰石用于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术后功能满意,但愈合率和愈合速度均低于异体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保留关节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意义. 方法 2008年 9 月至2011年3月,行保留关节人工假体和大段异体骨置换术治疗12例股骨远段、胫骨近段和胫骨远段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2~59 岁,平均26.7岁,病变位于股骨远段干骺端8例,胫骨近段干骺端3例,胫骨远段骺端1例,骨肉瘤7例软骨,软骨肉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 .术前采用增强CT和MRI在计算机导航工作站上设计术前方案,明确病灶侵犯的髓内范围和骨外范围,设计截除瘤骨的范围并标记,术中计算机导航指引下,注册定位,按术前设计截断瘤骨,保留关节及韧带组织,装配特制人工假体8例和大段异体骨置换4例. 结果 12例患者全部按术前计划完成手术,术后肿瘤标本经病理验证达到广泛切除.所有患者随访7~37个月,平均21个月.按肌肉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患肢功能评价体系评分,术后肢体功能恢复92%~96%,平均94%.术后无伤口及关节感染发生,无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发生. 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在术中精确实现术前设计的肿瘤外科切边界,避免盲目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和损失重要的骨骼关节节结构从而为患肢关节结均重建创造条件,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后,肿瘤血运变化的情况。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2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1 (18~48)岁。肿瘤部位包括:骶骨9例,桡骨4例,胫骨2例,肱骨2例,髂骨、坐骨、尺骨、股骨和腓骨各1例。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比较用药前后的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评价地舒单抗治疗肿瘤后肿瘤血运的变化情况。用药前行肿瘤部位增强CT检查,地舒单抗治疗后每3个月行增强CT检查,比较用药前后的强化率的变化,并评价是否可行手术。对术前穿刺标本和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微血管密度检测,评价用药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接受地舒单抗治疗5个月(中位4,范围3~12)。用药前和用药后血管的平均强化率分别为3.10和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肿瘤的平均CT强化率分别为2.01和1.43,用药后强化率显著降低(P=0.000)。用药前和用药后肿瘤的平均平扫CT值分别为46.2和93.1,用药后CT值显著升高(P=0.032)。骶骨或骨盆病例比四肢骨病例的强化率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12)。术后组织学检查显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几乎消失,单核基质细胞明显减少,药物治疗后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00)。结论骨巨细胞瘤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肿瘤的CT强化率显著降低,术后标本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治疗可显著降低骨巨细胞瘤的肿瘤血运。  相似文献   
36.
自体腓骨近端移植重建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的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桡骨远端切除、功能重建后的腕关节功能的评价,寻求更好的重建方式和重建材料.方法 本组病例17例,平均年龄31.9岁(13~54岁).病理学分类骨巨细胞瘤16例、恶性肿瘤1例(Ⅱb期骨肉瘤),其中合并病理骨折4例;外科边界为广泛切除5例,边缘切除8例,囊内切除3例.重建方法 均为自体对侧腓骨近端移植.术后功能评价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和前臂旋转、MSTS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平均63个月(9~135月),复发2例,手术并发症3例.本组骨愈合病例13例,平均愈合时间13.8个月(6~22月).下尺桡关节分离现象较多见(10/15).功能评定中腕关节总活动度平均为57.67°,前臂旋转总活动度平均为68.33°,MSTS评分平均为86.89%,DASH评分平均为13.11.优势侧组和非优势侧组各项功能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组选取自体腓骨近端重建,避免了异体骨和人工关节的高并发症,虽然腕关节总活动度损失较大,但前臂旋转功能尚佳,且术后功能评分良好,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37.
第14届国际保肢大会(ISOLS)于2007年9月11~14日在德国汉堡召开,录用文章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和日本。下面就会议设立的各个专题进行简要介绍。一、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化疗主要讨论了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的化疗以及软组织肉瘤的化疗。有研究认为骨肉瘤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坏死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化疗对微小转移灶的效果。Sloan-Kettering纪念医院癌症中心研究了标准化疗方案(阿霉素、顺铂和大剂量MTX)中加入脂质体包裹的三肽磷脂乙醇胺对无瘤生存率和整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化疗方案中加入该药物,6年整体生存率从70%上升到80%,认为该药物可以明显提高整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38.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科技术、影像技术及化疗的进展,保肢术逐渐成为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首选方法。成功的保肢术必须依靠新辅助化疗以及准确的术前肿瘤范围评估,通常应包括骨内髓腔范围和骨外软组织范围两个方面。术前对髓腔侵袭范围的评估尤其重要,决定了保肢术中的截骨平面。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回顾骶骨脊索瘤外科治疗后长期随访的结果,分析评估影响外科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方法 1978年10月至2000年10月,我院共收治68例骶骨脊索瘤,男性60例,女性8例,年龄25~74岁,中位年龄55.5岁,部位为S1~5 7例,S2~5 15例,S3~5 33例,S4~5 5例,其他8例.外科手术共104例次,首次在我院外科治疗的原发病例48例,肿瘤外科切除边界为广泛切除4例(8.3%);边缘切除21例(43.7%);囊内切除23例(48.0%);复发病例20例.结果 随访1-365个月,平均81.84个月.存活53例(77.9%);死亡15例(22.1%),其中,围手术期内死亡7例,占死亡总数的46.7%.总体5年生存率87.3%,10年生存率73.3%,中位生存时间(月)282.0±88.7.其中囊内切除者、边缘切除者和广泛切除者5年生存率,三者比较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18).手术囊内切除者复发34例(81.0%),边缘切除者复发8例(36.4%),统计学差异明显(P=0.000);总体1年无复发生存率77.4%;3年33.2%,5年24.3%.我院首次手术与非我院首次手术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log-rank P=0.000).边缘切除与囊内切除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log-rank 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我院首次手术及不同手术边界均为预测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骶骨脊索瘤外科切除,局部复发率高,生存期较长,外科切除边界是影响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首次手术对于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