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为了在社区开展肿瘤的早诊早治,提高肿瘤的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我们在广州市越秀区进行了肿瘤防治知识培训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对象、内容与方法1.1培训对象和内容 从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我们对广州市越秀区六家区级医院的17名业务骨干,其中住院医生4人,主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3人。连续3个月,每周1个单元(3学时),采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编的《临床肿瘤学》,进行肿瘤早诊早治概论、常见恶性肿瘤(肺癌、肝癌、鼻咽癌、乳腺癌等)诊治规范知识培训。1.2培训方法 培训前按照本科生教学…  相似文献   
62.
结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研究结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预测结直肠癌中前哨淋巴结(SLN)概念的适用性及分布情况,并为进一步结直肠癌SLN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科1998年1月~2003年9月根治术后常规病理检测只有一个淋巴结转移的125例结直肠癌患者有关资料。其中男67例(53.3%),女58例(46.5%);平均年龄55.8岁(25~82岁)。结果:125例患者共计淋巴结1065枚,平均每例患者8.52枚(1~32枚)。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肠旁组淋巴结转移81例(64.8%),中间组淋巴结转移40例(32.0%),中央组淋巴结转移4例(3.2%)。非肠旁组织转移的“跳跃”转移44例(35.2%)。结论:大部分结直肠癌SLN分布于肠旁,但相当部分可出现“跳跃”现象。必须进行深入的前瞻性研究,探索理想的结直肠癌SLN示踪方法,全面研究结直肠癌SLN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分析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它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有完整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的1051例根治性切除的大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活检数目、淋巴结转移度、转移范围和跳跃式转移等淋巴结转移相关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转移达肠旁组,中间组,中央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2%,65.2%,50.1%,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取检淋巴结数〉5枚者和≤5枚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84.4%,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取检淋巴结数〉7枚者和≤7枚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和57.5%,差异有显著性(P〈0.01)。淋巴结转移度和跳跃式转移不影响预后。结论淋巴结活检数目和转移范围是影响预后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64.
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频率、类型,确定合适的远端切除长度.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34例和山东省立医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28例做病理学检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中下段直肠癌发生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形式为:黏膜下或肌肉间浸润,发生率为16%(10/62),浸润距离为0.5~1.0 cm.直肠癌远端系膜转移形式为: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围神经转移、孤立癌灶,转移率为19%(12/62),浸润距离为0.5-4.0cm.Logistic单因素分析: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癌浸润和Dukes分期与中下段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和系膜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Dukes分期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ukes分期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独立因素(Wald=8.386,P=0.004).直肠癌手术切除远端肠管的长度最少为1.5 cm,但必须保证切除远端系膜的长度>5.0 cm.  相似文献   
65.
炎性假瘤是组织炎性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瘤样肿块。文献报道中,多见于肺,还见于胃、眼眶和脾等处。肝和胆管的炎性假瘤罕见。本病在影象学和临床上与肝的良、恶性肿瘤易于混淆,往往需经病理组织切片确诊;又因其手术预后良好和手术切除野较恶性肿瘤小,本文报告我们所遇到的5例和复习文献的13例,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进行讨论。 一、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964年 Haith等首先报道1例发生在肝外胆管并命名为炎性假瘤。1978年Someren报道1例肝炎性假瘤,他在复习文献中认为1953年Pack等报道的1例病变也符合肝炎性假瘤。1971年Hertzer报道1例,1983年Paineau等和1984年Chen、Heneghan等各报道1例。1986年PUTELESINGHE等报道5例。1986年何如昆报道1例。我们所遇  相似文献   
66.
1987年度我院急诊外科共抢救危重病人129例,除急腹症并发中毒性休克外,余均为外伤。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3例,女26例;年龄4~71岁,20~40岁占56.3%。男:女=4:1。伤后来诊时间最短10min,最长12h,平均2h。致伤原因:车祸71例(56.3%),坠、砸伤35例(27.8%),刺伤8例(6.4%),挤压伤6例(4.8%),电击伤1例(0.8%),记录不明5例(3.9%)。受伤部位分类及抢救成功率见表1。来诊时休克59例,其中轻度休克21例:中度体克27例:重度体克11例(表2)。  相似文献   
67.
35年(1964~1999)大肠癌住院病例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动态分析35年来大肠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迁。方法 应用我院1964-1999年大肠癌住院病例3751例分析发病情况、发病年龄、性别及部位构成的变化。结果 从1964年至1999年,大肠癌病例数明显上升,其中男性稍多,但女性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男女比从60年代的1.6:1下降于90年代的1.3:1,发病年龄高峰后移,中位发病年龄由48岁上升至53岁;发病部位直肠癌为主,占70%,但呈下降趋势,自90年代以前的74%下降至90年代的67%;而同期呈明显增加的是右半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结论 大肠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女性患者比例增加,发病年龄高峰后移,发病部位仍以直为主,但有向近侧大肠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8.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和发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施行根治性切除的1051例大肠癌,并建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数学模型。[结果]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数学模到:淋巴结转移=-2.248—0.017x年龄-0.671x家族史+0.437x部位+0.508x病理分级+0.395x浸润深度。[结论]利用临床病理学参数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和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倾向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9.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离体肿瘤组织TP和DPD,分析TP/DPD比率与卡培他滨化疗毒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了符合入选条件的大肠癌患者33例,取患者肿瘤组织石蜡切片,分别行TP和DPD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断根据免疫组化1-4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TP/DPD比率的中位数,分为高TP/DPD比值组和低TP/DPD比值组。患者术后2~3周开始卡培他滨化疗,监测卡培他滨化疗毒性,分析患者化疗毒性同其TP/DPD比率的关系。结果 高TP/DPD比值组与低TP/DPD比值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高TP/DPD比值组内患者之间不良反应的大小与TP/DPD比值高度相关。结论 TP/DPD比率与卡培他滨的化疗毒性高度相关,TP/DPD比率高的患者易出现毒副反应,且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的机会大;TP/DPD比率低的患者较少出现毒副反应,且出现毒副反应的程度轻。  相似文献   
70.
多种化疗药物可以引起手足综合征,如多柔比星脂质体、5fu、卡培他滨等。随着新一代嘧啶类化疗药物如卡陪他滨,作对于大肠癌,胃癌,乳癌,疗效肯定,骨髓毒性轻, 耐受性良好,但同时也有发生率在30%以上的手足综合征和腹泻等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的发病逐渐增多,但目前手足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虽然没有统一的解释和治疗,但也越来越趋向统一的病因学解释和规范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