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3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 分析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后皮瓣血管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47例接受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病人资料,分析血管危象的发生和解救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寻找血管危象的相关因素。结果 147例乳房重建中,术后共有12例(8.2%)发生血管危象,其中11例为静脉危象,1例为静脉危象合并动脉危象。最终7例(58.3%)解救成功,2例发生部分坏死,3例全部坏死,总皮瓣成功率为98.0%。手术时间与血管危象的相关度较高(OR=5.696)。结论 血管危象的发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手术时间与其紧密相关,术者经验的积累、血管吻合器的应用等均有助于手术时间的缩短。  相似文献   
52.
背景与目的:随着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不断改善,全乳切除后接受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比例正逐年增高。腹部游离皮瓣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2011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的5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51例患者(1例患者为双乳重建,手术计52例次)中,行游离的横行腹直肌(fre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F-TRAM)手术1例次,保留肌肉的F-TRAM19例次,DIEP 32例次。结果:手术成功49例(96.1%)。受区血管的选择:胸廓内血管42例次(80.8%);胸外侧血管1例次(1.9%);肩胛下血管9例次(17.3%)。穿支平均数量为2.31支(1~4支),平均手术时间为8.1 h(4.6~12 h),平均住院时间为20 d(10~39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 d(4~22 d)。在Ⅰ期重建的40例患者中(包括1例双侧Ⅰ期乳房重建),术后化疗有23例(57.5%),其手术距离首次化疗时间为15.6 d(7~33 d)。乳房重建术后乳头重建患者13例(25.5%)。随访1.2~38.5个月,中位随访7.5个月。全部皮瓣坏死2例(3.92%),皮瓣感染1例(1.96%),皮瓣下血肿1例(1.96%),部分脂肪坏死8例(15.69%),腹部并发症3例(5.88%)。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5分。结论:游离腹壁乳房重建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血供佳,皮瓣组织量大,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术后供区并发症较少,患者对重建形体的满意度较高。但该术式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先进的手术设备及护理团队的配合。  相似文献   
53.
2013年4月,上海举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高峰论坛”专家讨论环节,与会的400名乳腺癌专业医师就目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若干热点问题投票表决,文中问题后具体选项所列百分比为现场投票结果。讨论由江泽飞教授主持,徐兵河、邵志敏、沈镇宙、杨名添、王永胜、刘荫华、段学宁、胡夕春教授和来自意大利的Angelo Di Leo教授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共同讨论了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热点问题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表决结果,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4.
背景与目的: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患者的BMI与其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25 629例初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经调整主要预后影响因素,以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年龄亚组中BMI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 BMI与年龄均为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在年龄小于35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J”型的关联,BMI为20.16 kg/m2的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在年龄35 ~ 60岁组观察到BMI在23 kg/m2以下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BMI在23 kg/m2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年龄大于60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U”型的关联,BMI为23.86 kg/m2的女性死亡风险最低。年龄小于35岁组患者的死亡风险对BMI变化的敏感程度相较于年龄35 ~ 60岁组和大于60岁组更高。结论: 在校正了相关预后因素后,BMI与年龄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对于年轻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0 kg/ m2,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4 kg/m2。  相似文献   
55.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以外科解剖学概念为指导的和以生物学观点为指导的两个阶段。其中经过了19世纪初的Halsted根治术、20世纪50年代的扩大根治术、60年代的改良根治术和80年代以来的保乳手术这4种主术式的演变^〔1〕。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就以下几种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主要术式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6.
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城市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已知血清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如CA153、CEA等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保留乳房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规范病例的选择、手术的范围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式,使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水平、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方法:1995年10月-2000年2月,对78例早期乳腺癌病例实施了保乳治疗。手术指征:肿瘤最大直径≥3cm,周围型肿块,年龄≤65岁,病人有保留乳房的意愿,乳房足够大,以保证术后有良好的外形。手术方式为肿块广泛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者,原发灶与腋窝行整块切除。术后常规行辅助放疗及化疗。结果:手术标本各个切缘的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肿瘤累及。13例为导管内癌,9例特殊型浸润性癌,5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8例患者腋淋巴结发现癌转移,中位淋巴结转移个数为3个(1-8)。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尚无局部及区域复发的病例。有1例远处转移,转移部位是胸膜,手术至转移期间30个月。对40名保乳治疗满一年的病例行乳房外形的随访,两侧乳头水平高度相差>3cm有7例(17.5%),两侧乳房下皱褶水平高度相差>3cm有3例(7.5%),两侧乳头与胸骨中线距离相差>1.5cm有2例(5%)。结论:规范的广泛切除、腋淋巴结清扫及术后辅助放疗是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关键措施,可使局部复发率降低;同时保乳治疗后大多数病例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  相似文献   
58.
对于影像学诊断发现的临床摸不到块的乳腺病灶 ,可以采用B超或者X线立体定位下进行活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FNA)和空心针穿刺活检 (CNB)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穿刺活检诊断方法。对于乳腺X线异常的病灶 ,X线立体定位穿刺活检不仅诊断敏感性高 ,而且可以使大量良性病变免于不必要的手术 ;另外它还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由于存在组织学低估以及漏检等情况 ,穿刺活检尚不能完全取代手术活检。因此 ,必须合理地选择穿刺对象及掌握再次活检的指征  相似文献   
59.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5 872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5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根据年龄组、性别、首次治疗时期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所有患者经中位4.7年随访后,5和10年OS分别为92.5%和83.0%,相应DFS分别为86.6%、77.0%。不同年龄段患者OS和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OS和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7年各时期患者5年OS和DFS分别为85.8%、92.0%、92.1%、92.9%、93.8% 和70.2%、84.7%、86.0%、87.8%、90.1%;2003—2005年、2006—2008年患者10年OS分别为71.0%、82.6%,DFS分别为56.0%、75.2%,后3年相比前3年分别提升了11.6%和19.2%。结论:首次报告国内乳腺癌患者的10年长期生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乳腺癌患者OS和DFS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预后和长期生存正在不断改善,可能与筛查应用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步有关。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稍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ER阳性和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等技术,检测ER阳性、表达野生型p53(wtp53)蛋白的MCF-7细胞和ER阴性、表达突变型p53(mtp53)的MDA-MB-231细胞以及ER转染阳性MDA-MB-231细胞中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1)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p53蛋白的性质和分布明显不同,前者p21WAF1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的生物学特性较后者为好。(2)ER质粒转染MDA-MB-231细胞后,其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生物学特性得以改善。结论乳腺癌细胞ER状态与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