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目的 研究胃动力药物伊托必利联合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诊断为FD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伊托必利、多塞平治疗;对照组采用伊托必利治疗,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38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总有效25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动力药伊托必利联合多塞平治疗FD有良好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2.
目的:在研究经淋巴管内灌注抗癌药物和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材料与方法:23例晚期转移性癌肿和2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对常规化疗或经动脉内化疗无效,而采用淋巴管内灌注治疗。结果:淋巴管造影注药.1月后复查淋巴结摄片和 CT 扫描进行对比,发现23例经免疫化疗的肿大淋巴结均有缩小。结论:经淋巴管灌注疗法对淋巴道路转移痛和恶性淋巴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并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3.
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3A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研究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3A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观察po给予3A对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肉瘤S180荷瘤小鼠及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等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3A对以上模型低下的抗体生成反应和脾细胞增殖反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3A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六味地黄汤的重要活性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74.
目的:定向追踪分离六味地黄汤醇溶部分(Fr1)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以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为活性导向评价动物模型,以绵羊红细胞(SRBC)诱导的脾细胞抗体生成反应为活性导向评价指标。结果:Fr1对Cy所致抗体生成反应能力低下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正丁醇和水萃取部分的活性较强,正丁醇萃取部分以硅胶柱层析所得组分3A活性最强,水萃取部分以C18反相柱层析所得组分C18-1活性最强。结论:Fr1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来源于3A和C18-1。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脑出血并发胃肠衰竭的主要因素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重症脑出血156例,根据是否发生胃肠衰竭分成胃肠衰竭组和非胃肠衰竭组,从患者既往史、就诊时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及胃肠衰竭发生时间与病死率的关系几方面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既往史及意识障碍方面无差异(P〉0.05);而脑叶出血量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丘脑出血出现胃肠衰竭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发生百分比观察组为52.2%,对照组为0.9%,两者比较P〈0.01。结论重症脑出血并发胃肠衰竭与发病时的脑叶及丘脑出血情况、意识障碍程度有关,与既往史及意识障碍无关。胃肠衰竭组死亡率较高,表明胃肠衰竭的出现预示存在脑出血预后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其与近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82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次晨空腹血清GGT水平,将STEMI患者分成正常GGT组(n=197)和高GGT组(n=85)。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Gensini积分)、随访1年内死亡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高GGT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正常GGT组(P0. 05),且GGT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 598,P0. 001)。随访1年内,高GGT组患者死亡19例,正常GGT组死亡20例,两组总死亡率为13. 83%。高GGT组患者随访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正常GGT组(P0. 05)。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GGT组STEMI患者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GGT组患者(P0. 05)。Cox回归分析表明,KILLIP心功能分级(OR=2. 149,95%CI 1. 024~4. 508)、GGT(OR=2. 408,95%CI 1. 289~4. 501)及年龄(OR=1. 063,95%CI 1. 032~1. 095)均为预测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STEMI患者在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的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GGT组患者(P0. 05)。结论血清GGT水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远期预后有一定相关性,且高GGT水平是评估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策略。 方法选择2017年7月3日,因"生后腹胀31 min"收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并确诊的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本研究对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相关文献的检索策略为:以"淋巴管瘤""腹膜后淋巴管瘤""淋巴管畸形""新生儿""lymphangioma""retroperitoneal lymphangioma""lymphatic malformation"及"neonat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PubMed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收录的关于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文献,并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患儿为女性,入院诊断为腹腔积液待查;入院年龄为生后31 min,其病史采集与诊治过程如下。①病史采集:生后腹胀。母亲于孕龄分别为24、40孕周时,接受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均提示胎儿腹腔见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患儿出生后除腹胀、腹围进行性增加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生后2 d内对该例患儿行腹腔穿刺2次,均抽出较多淡黄色液体,腹水检查结果显示为渗出液。腹部X射线摄片、超声及CT检查,均显示腹腔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②手术、治疗经过及转归:患儿在全身麻醉下,共计进行3次手术,具体如下。第1次,于生后第3天对其进行腹腔镜探查术及淋巴液漏口结扎术,术中清理腹腔淡黄色清亮液体约600 mL,手术后有明显的淋巴液漏,腹腔引流液量大,平均为127.2 mL/d,并且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表现。第2次,于生后第28天对其进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淋巴管样异常增生病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腹膜后肿物符合淋巴管瘤",术后腹腔引流液量明显减少,但患儿腹胀进行性加重,随访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腹膜后淋巴管瘤复发,弥漫性并逐渐增大。第3次,于生后第49天对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的结果显示,结肠相关广泛淋巴管畸形(LM)伴大范围淋巴液回流障碍,形成弥漫性混合型淋巴管瘤,因此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管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腹腔引流液量少,无腹胀发生。第3次手术后14 d,对该例患儿再次开始脱脂奶粉喂养,并且顺利增加至全肠内营养。患儿总住院时间为81 d,治愈出院,随访至18个月龄,患儿生长发育良好,随访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腹膜后淋巴管瘤未复发。③文献检索结果:仅检索到2例新生儿腹腔淋巴管瘤的文献报道。其中,1例为腹腔脐部至右侧腹股沟区的表浅巨囊型淋巴管瘤,因无腹腔脏器受压迫的临床表现,而对其采取生后保守观察,3岁时淋巴管瘤缩小,接受激光治疗;另一例为腹膜后淋巴管瘤,因腹胀明显,于生后第10天对其采取淋巴管瘤手术全切除术。这2例患儿均预后良好。 结论新生儿淋巴管瘤根据其部位、大小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干预时间和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健康成人CSA、TS、C2~7 SVA分别为(20.28±6.86)°、(25.81±5.54)°、(15.74±5.96)mm。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组间CSA、TS有统计学差异(P<0.05),C2~7 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大,TS、C2~7 SVA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年龄段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各年龄段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发现,TS与CSA(r=0.592,P<0.01),TS与C2~7 SVA(r=0.308,P<0.01)呈正相关。 结论 健康人群CSA,TS存在性别差异,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CSA,TS,C2~7 SVA的正常值及TS与CSA和C2~7 SVA正相关性,为颈椎手术中下颈椎矢状位曲度固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刘俊  陶娜  罗明江  赵训  杨胜  张元梅  王克跃 《重庆医学》2018,(21):2781-2785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酶(PON)1 rs66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氟骨症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招募195例氟骨症患者为病例组,在上述地区招募195例无骨骼和牙齿相关疾病且居住时间超过10年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对象信息,通过TaqMan方法对PON1 rs66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rs662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共显性模式、显性模式和累加模式与氟骨症有关,多因素校正后该关联仍然存在.rs662 A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型携带者氟骨症风险降低62%(OR=0.38,95 %CI:0.15~0.95);GG+ AG携带者患氟骨症风险是AA携带者的2.49倍(OR=2.49,95%CI:1.04~6.01);AG型携带者患氟骨症风险是AA携带者的2.59倍(OR=2.59,95%CI.1.05~6.40).分层分析发现rs66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民族和尿氟水平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PON1 rs66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氟骨症有关,且民族和氟暴露水平修饰该基因多态性与氟骨症的关联.  相似文献   
80.
<正>患儿男性,4岁,因腹痛6d余,发热2d,加重1d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夜间急诊就诊。患儿1周前食鱼,当时无不适。6d前出现无明显诱因间断性腹痛,可忍受,无呕吐,无腹泻,于当地诊所就诊,予以推拿、口服大山楂丸等处理后腹痛仍反复。2d前患儿发热,体温最高为38.5,家长予物理降温处理,体温可降至正常。1d前腹痛加重,到本院急诊就诊。体格检查:腹壁紧张,右下腹固定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