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5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确诊依据是膀胱镜检查加活检.简便的方法如B超、CT对小的肿瘤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近年来,人们发现微卫星在肿瘤及相关疾病中表现出不稳定性,并对某些肿瘤有较高的特异性,而成为肿瘤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92.
前列腺增生症膀胱出口梗阻类型对剩余尿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BOO)类型对膀胱排空及剩余尿量的影响。方法:根据直线被动尿道阻力关系(直线PURR)特点,从既往行尿动力学检查的BPH患者中选择68例,其中45例诊断为压迫型梗阻(压迫组),23例为狭窄型梗阻(狭窄组),所有患者逼尿肌收缩功能良好。对两组平均剩余尿量等尿动力学指标以及急性尿潴留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压迫组的剩余尿量显著高于狭窄组(P<0.01);压迫组15例(33.3%)、狭窄组1例(4.3%)有急性尿潴留病史,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平均年龄、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和梗阻程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BOO类型对膀胱排空障碍及剩余尿的产生有明显影响,压迫型梗阻患者易发生尿潴留。剩余尿量不能作为评价BPH患者逼尿肌功能和治疗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的表达抑制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ILK基因的siRNA,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和阳性实验组,利用脂质体Translipid转染PC3细胞,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PC3细胞IL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吖啶橙和嗅乙啶(AO/EB)双重染色检测诱导PC3细胞凋亡的作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PC3细胞体外增殖的变化。[结果]PC3细胞转染ILKsiRNA 48h后,与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相比,ILK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31.6%±3.13%、25.3%±2.36%,P<0.01);并诱导34.8%±2.20%(P<0.01)的细胞凋亡;细胞重新种板24、48、72h,与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相比,可以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9%±0.55%、27.8%±1.67%、43.7%±2.0%,P<0.01。[结论]以ILK为靶向的siRNA能够有效下调ILK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抑制P...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拟Smac多肽的合成及其对膀胱癌细胞的促凋亡生物活性。方法应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合成具有细胞膜穿透性SmacN7融合多肽,经RP-HPLC纯化、纯度分析,用质谱仪定性鉴定;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研究其对低剂量丝裂霉素C诱导的膀胱癌T24细胞的凋亡促进作用。结果 可穿透性融合多肽SmacN7产物峰纯度达95%以上,分子量为3278.08,质谱鉴定结果与合成预期结果完全一致;50-500 μg/L SmacN7作用12-48h,肿瘤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随着SmacN7浓度的增加或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出现明显增加,药物作用12h、24h、48h后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62±1.07)%~(61.48±1.15)%、(24.17±1.02)%~(72.86±1.68)%、(43.24±1.15)%~(84.91±1.74)%;肿瘤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加,分别为(6.12±1.16)%~(49.81±2.11)%、(13.47±1.15)%~(64.54±2.27)%、(28.91±1.08)%~(82.36±2.19)%。结论 固相合成的拟Smac融合多肽SmacN7为高纯度的目的肽,能够稳定地转入细胞内且利用率高,并有明显促进低剂量丝裂霉素C诱导的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的生物治疗积累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95.
报告经膀胱镜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11例,结石直径为1.0~3.5cm,经过均顺利。体会是:视野清晰是防止膀胱粘膜损伤、顺利进行碎石的关键。该术式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病人痛苦少、恢复快,适于门诊及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免疫抑制剂对供者骨髓移植和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信号阻滞联合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和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于C57BL/6小鼠背部,术后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骨髓细胞5×10~7个和AdCTLA4-FasL 5×10~9 PFU(标准方案组),部分小鼠在此基础上还接受环孢素A(CsA组)、霉酚酸酯(MMF组)和环孢素A、霉酚酸酯联合(CsA+ MMF组)皮下或腹腔注射,共用药28 d,同时设移植后不给任何处理的对照组。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受者外周血Vβ11~+T淋巴细胞的水平和供者来源细胞的嵌合水平,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了解受者对供者抗原的反应。结果除对照组外,其它几个组在短期内(21 d)均诱导了高水平的混合嵌合体(>30%),但在停药后的140 d,仅标准方案组和MMF组仍保持稳定的嵌合水平。对照组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为(9.8±1.2)d,CsA组和CsA+MMF组皮片存活时间均不超过50 d,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皮片存活时间均超过150 d,明显长于CsA组和CsA+MMF组(P<0.05)。术后150 d,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MLR受到显著抑制,刺激指数均<1,而CsA组和CsA+MMF组的MLR未受抑制(刺激指数均>1)。术后21d时,各组小鼠外周血中Vβ11~+T淋巴细胞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Vβ11~+ T淋巴细胞较CsA组和CsA+ MMF组更低(P<0.05),至术后140 d时,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Vβ11~+ T淋巴细胞比例降至更低水平。结论CsA或含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供者骨髓移植和输注CTLA4-FasL联合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和免疫耐受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早期外周供者反应性T淋巴细胞删除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膀胱癌、52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清晨中、后段尿液,采用RT-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PCNAmRNA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为64%,低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88%(P<0.05),敏感性为100%,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69%(P<0.01)。膀胱良性疾病患者、Ⅰ、Ⅱ、Ⅲ级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0.5128±0.0307、0.5153±0.0402、0.6560±0.0626、0.8657±0.0266。膀胱良性疾病患者与Ⅰ级膀胱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Ⅱ、Ⅲ级膀胱癌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强度随膀胱癌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强度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P<0.01),分别为0.8040±0.0807、0.5595±0.0447。结论尿脱落细胞PCNAmRNA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常规筛查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与长期存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与长期存活的关系,分析1985年1月-1994年1月施行尸体供肾移植术68例,结果发生DGF31例,占45.6%;发生至少1次排斥反应者389例,占57.3%。DGF伴斥反应才5年存活率(0)明显低于不伴有排斥反应者(25%),DGF≥14d者1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地DGF〈14d者。提示DGF≥14d或DGF伴有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影响患者后长期存活的一个主要  相似文献   
99.
患者,男,64岁。外院诊断为BPH,大小为6.3cm×5.4cm×5.8cm,于2006年12月11日开放手术。术中膀胱颈见约7cm×6cm×6cm大小肿块,从前列腺颈突向膀胱,质脆,触之易出血,呈鲜肉状,术中送快速冷冻提示肉瘤样癌,遂留置膀胱造瘘管及三腔尿管各一根,关腹,术后第2天膀胱内出现大量血凝块,遂2006年12月13日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第1天基本情况尚好,明显贫血。第2天造瘘管及尿管均堵塞,遂在膀胱镜下行血凝块清除术。家属提供的石蜡切块在我院病理科检验,亦提示肉瘤样癌。同时行ECT检查,右侧肩关节、左侧骶髂关节、右侧坐骨及左侧股骨上端可见骨脂…  相似文献   
100.
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17例(58.6%)救治成功,12例(41.4%)因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重症肺部感染是肾移植受者术后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果断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早期联合用药抗感染治疗,尽可能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等,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