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  言颅内神经鞘瘤可以起源于除视神经以外的任何脑神经 ,但通常发生于脑神经的感觉支 ,最常见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脑实质内通常无神经膜细胞 (Schwann Cell)存在 ,因而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极其罕见 ,其组织发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1~ 6 ] 。我们自 1980年 10月至 1996年 7月共收治脑实质内神经鞘瘤 3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病例 1 患者女性 ,16岁 ,因进食呛咳 2年 ,反复咳嗽、发热 1年 ,于 1980 - 10 - 2 7入院。查体神志清 ,消瘦 ,双侧眼球垂直震颤 ,双侧视神经盘水肿 ,右侧软腭上抬无力 ,咽反射迟钝 ,右侧舌肌萎缩 ,伸舌右…  相似文献   
82.
目的系统评价全身低温治疗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有关全身低温治疗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15个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并被录用行Meta分析,分析显示:全身低温可以降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OR 0.48,95%CI(0.29,0.79),P=0.004],提高治疗有效性同时不增加肺炎的发生率[OR 1.31,95%CI(0.79,2.17),P=0.3],但是会提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OR 2.62,95%CI(1.04,6.63),P=0.03]。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全身低温并没有降低随访期的死亡率[OR 1.54,95%CI(0.62,3.87),P=0.36],但是会提高肺炎[OR 6.50,95%CI(2.60,16.23),P0.000 1]和心律失常[OR 4.44,95%CI(1.75,11.26),P=0.002]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不显著,治疗同时应注意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皮质和头皮脑电监测对手术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和头皮脑电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术中对手术策略的影响,以及患者术后因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发生缺血事件的情况。方法对行开颅手术的52例患者(58个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同时进行术中皮质和头皮的脑电监测。前者用于监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可能的皮质缺血,后者用于监测麻醉药物对脑电影响。综合分析术中双相脑电变化对手术决策及患者术后病情的影响。结果对52例患者中的40个动脉瘤的41支主要动脉采用了临时阻断,其中34例皮质和头皮脑电均无明显改变,18例患者的19支动脉临时阻断后,皮质脑电出现明显抑制,头皮脑电无明显变化。在皮质脑电明显变化的18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阻断载瘤动脉相关缺血事件9例,其中永久神经功能障碍5例。脑电信息影响手术策略19次,其中因皮质脑电明显变化改变吻合方式1例,预防性去骨瓣减压2例,采用分次阻断7例,快速夹闭7例,另有2例阻断30min皮质脑电无明显变化而安全永久性闭塞载瘤动脉。52例中有1例因未充分理解脑电明显变化信息而行术后二次手术。结论前循环动脉瘤术中阻断载瘤动脉时,皮质和头皮脑电联合监测可实时监测局部皮质血流,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重视并理解脑电提供的信息,可以减少阻断血管相关并发症及避免复杂的血管重建、二次手术等。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索一种监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皮质缺血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 2008年4-11月期间,对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52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8个动脉瘤)同时进行术中皮质脑电图和头皮脑电图临测.根据国际10/20系统将头皮电极置于O1、02、P3、P4、15和T6,用于监测麻醉深度变化;条形皮质电极置于术中可能阻断动脉的供血皮质表面,用于监测町能的皮质缺血.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后皮质脑电图出现抑制者与头皮脑电图变化进行比较,术后观察有无阻断血管相应供血区的缺血事件.结果 在58个动脉瘤中,有40个动脉瘤和41条主要动脉在术中采取了临时阻断,18例患者的19条血管临时阻断后,皮质脑电图有明显变化,而头皮脑电图无明显变化.术后仅在皮质脑电图明显变化组出现阻断血管相应供血区的缺血事件9例.麻醉深度改变对皮质和头皮脑电图影响一致.结论 同时监测皮质和头皮脑电图是监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中皮质缺皿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有效辨别麻醉对脑电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例1男,49岁。1983年5月17日于全麻下行基底动脉分叉部囊状动脉瘤蒂夹闭术,术后1月能下床单独行走。6月21日在局麻下行右椎动脉直接穿刺造影,手推二次共注60%泛影葡胺20ml,证实动脉瘤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8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 结果:18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中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手术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3例.经病理证实其中典型脊索瘤17例,软骨样脊索瘤1例.14例获得随访,其中4例死亡,10例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颅底脊索瘤发病率低,手术全切除的难度大,需结合放射治疗.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7.
脑膜瘤全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及病理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脑膜瘤全切除后复发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第1次行肿瘤全切术的脑膜瘤复发病例31例,对复发时间、肿瘤病理类型及临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1例复发脑膜瘤,其中25例复发1次,5例复发2次,1例复发3次,第1次手术切除的肿瘤病理类型包括WHOⅠ级15(45%),Ⅱ级(32%),Ⅲ级6例(20%)。第1次术后复发有26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复发时间平均为63个月,其中Ⅰ级脑膜瘤为76个月,Ⅱ级为65.8个月,Ⅲ级为33.7个月,复发后脑膜瘤病理类型保持相对稳定。结论:脑膜瘤术后应密切随访,复发应积极治疗,复发脑膜瘤组织学无恶变倾向,复发速度与肿瘤级别相关。  相似文献   
88.
1980年6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颅内胆脂瘤病人30例,笔者现就其诊断与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1~71岁,平均40.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个月~15年,平均2.4年。肿瘤部位:后颅凹15例,...  相似文献   
89.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和视交叉沟部的蛛网膜颗粒,占颅内肿瘤的4%~10%。由于其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难度较大。我院自1979年8月至2002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7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13例上颈椎不稳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其中11例行钉棒系统枕颈融合术,2例行钉棒系统环枢椎融合术,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6.5个月。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神经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影像学复查钉棒位置均良好,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脊髓无受压。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改变率为(65.5±35.5)%。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上颈椎不稳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