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75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绕肝提拉法前入路肝切除术(附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绕肝提拉法 (liverhangingmaneuver)进一步提高前入路肝切除术 (anteriorapproach)的安全性。方法 钝性分离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而形成肝后隧道。通过该隧道安放绕肝带 ,前入路肝切除时拉紧绕肝带 ,配合自行设计的止血板 ,完成 6例复杂肝切除术。结果  6例成功安放绕肝带 ,未发生与该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前入路肝切除时肝正中裂界面内管道显露清楚 ,绕肝带具有指示作用。结论 复杂肝切除时使用绕肝带和止血板 ,有助于提高前入路肝切除的安全性。保证断肝能在最短的界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42.
胃癌相关分泌蛋白CA11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CA11编码蛋白的性质,细胞水平、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与其它已知抑癌基因、癌基因的调控关系。方法将CA11克隆至pcDNA3.1/Myc-His(-)A载体。CA11与空载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细胞爬片后行抗Myc标签及8种抑癌基因、癌基因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CA11与空载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分别行生长曲线及裸鼠荷瘤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含有Myc标签CA11编码蛋白存在于CA11转染的胃癌细胞浆、细胞膜上及膜外。CA11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及裸鼠荷瘤实验表明,CA11能显著抑制其生长犤21d,(292.29±28.76)mm3与(1330.50±110.07)mm3比较,P<0.01犦,转染CA11的胃癌7901细胞G165.5、S24.7,与对照组空载转染7901细胞G150.5、S37.1相比,G1期增多而S期减少。8种已知抑癌基因、癌基因在CA11与空载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均无表达。结论证实CA11编码蛋白为一分泌蛋白,在细胞水平及动物体内均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它与多种已知抑癌基因、癌基因并无相互调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空肠皮下盲袢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肝内胆管结石是外科常见病 ,某些病例处理较为困难。我科于 1987年 3月至 2 0 0 1年 5月利用空肠皮下盲袢型胆肠吻合术处理 2 7例此类病人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2 7例 ,男 14例 ,女 13例。年龄 2 7~ 67岁。以往手术 :胆囊切除 10例 ,胆总管切开取石 10例 ,附加肝左外叶切除 2例 ,胆肠内引流术 5例。 2次以上胆道手术 12例。本组皮下盲袢切开胆道取石 5例 ,胆道止血 1例。皮下盲袢长度 (自胆肠吻合口至盲袢顶端 ) 8~ 10cm。置于右上腹 2 6例 ,左上腹 1例。全组无并发症及死亡。讨  论1.传统的胆肠Roux Y内引流 ,希…  相似文献   
44.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防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防治经验。方法;对20年间收治的1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既往未做过手术,9例为内引流术后癌变。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其中12例表现为化脓性胆管炎,4例为上腹部包块,16例均伴乏力,消瘦。7例既往无手术史的癌变患者中5例行ERCP检查,其中4例合并胆胰管合流异常。手术方式包括剖腹探查术4例,T管引流术4例,囊肿切除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囊肿部分发除,肝左外叶切除2例,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癌变主要位于囊壁者14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癌占多数(13例)。术后生存期为4-31个月,平均12.7月。结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预后极差,行内引流术后更易癌变。应以预防为主,对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推荐行囊肿完全切除术。术中冰切片检查有助确诊,对浸润至胰腺的病例应考虑行囊肿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45.
积极开展中晚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多数外科医生对中晚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持消极悲观态度,作者探讨积极采取外科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32 例中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积极的外科治疗,除胆囊切除外,另行肝段切除术7 例、半肝切除1 例、肝门部胆管切除高位胆肠吻合4 例、肝段切除并肝门部胆管切除高位胆肠吻合6例、肝部分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14 例。其中26 例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17 例12 个月前手术者,10 例仍存活,其中2 例已超过30 个月,最长达40 个月;15 例12 个月内手术者14 例存活。结论 对中晚期胆囊癌积极进行根治性手术,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巨大肝癌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1年间收治的 14 6例原发性巨大肝癌的外科治疗情况。 14 6例均经手术治疗 ,其中行不规则肝切除 99例 ,半肝切除 2 8例 ,右三叶切除 4例 ,包括术前行TACE后获得二期切除 19例 ;6例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另 15例仅行活检 DDS ,术中行DDS治疗者 10 5例。结果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10 .3 % ,术后 1个月内病死率1.4% ,术后 1,3 ,5年和 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5 6.6% ,3 0 .2 % ,14 .4%和 2 .1%。结论 巨大肝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疗效满意。结合TACE、门静脉取栓和DDS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胆管癌全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寻找与胆管癌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染色体候选区域。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分析18例胆管癌组织基因组的不平衡,即DNA拷贝数的扩增和丢失。结果胆管癌常见的染色体DNA扩增区域是8q、20q、5p、17q;染色体DNA缺失区域为3p、18q、17p、8p、9p。结论胆管癌中存在多条染色体拷贝数的改变,3p、5p、8p、8q、9p、17p、17q、18q、20q等部位可能分别存在与胆管癌密切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8.
29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1953年4月至2000年6月共29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中术后的处理方法。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8%(65/298),手术死亡率为8.4%(25/298)。术后最主要并发症为胰漏和出血,发生率均为5.7%(17/298),两者所致死亡占手术死亡总数的60%。胰管外引流可使胰漏发生率降至1.7%(2/12)。39例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者无胰漏发生。因并发症而再手术者27例,再手术率为9.1%,再手术后死亡7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目前仍然较高,胰管外引流术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有助于降低胰漏发生率,对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及时采用外科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检测中草药灯盏花对正畸牙牙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推测其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 45只兔分为A、B、C组,均以双侧下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A组右侧第一磨牙离子导入灯盏花(A-R组),左侧导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A-L组)。B组安装使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正畸加力装置,同时右侧离子导入灯盏花(B-R组),左侧导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L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A、B组分别于实验的1、3、7、14 d处死,每次处死5只兔。取所有动物的双侧下颌骨标本,B组测量牙移动距离后,所有标本制成第一磨牙的牙周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B组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在加力1、3、7、14 d时依次递增,B-R组在3、7、14 d的移动距离较B-L组大(P<0.01)。免疫组化染色表明C组和A-L组VEGF表达阴性,
A-R组、B-L组和B-R组表达较强,其中B-R组表达最强;A-R组和B-R组表达高峰在实验第3天,而B-L组表达高峰出现于第7天。结论 灯盏花可能通过上调正畸牙加力初期牙周组织中VEGF的表达而加速其移动。  相似文献   
50.
目的:阐明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关系同时,明确其与非白念致病性念珠菌关系.方法:选取40例糜烂型及非糜烂型OLP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含漱液浓缩培养法,并结合应用芽管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及温度试验常规培养等方法分离、鉴定各组中致病念珠菌菌种.结果:糜烂型OLP组念珠菌培养阳性率(60%)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组(25%)和对照组(15%)的念珠菌阳性培养率(p<0.01).糜烂型OLP组念珠菌阳性培养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非糜烂型OLP组念珠菌阳性培养菌落数.糜烂型OLP中CA分离率(64%),显著低于非糜烂型OLP组(88%)(p<0.05)和对照组(100%)(p<0.01)中CA分离率.糜烂型OLP中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CD)分离率(14.1%)高于非糜烂型OLP组中CD分离率(4%)(p<0.05).其他非白念致病念珠菌的分离率也以糜烂型OLP组(21.9%)为最高,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组(8%)(p<0.05).结论:糜烂型OLP所伴念珠菌感染主要为CA.糜烂型OLP所伴念珠菌感染的念珠菌菌种复杂,非白念致病菌念珠菌尤其是CD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