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医药卫生   6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41.
总结12例尾叶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经验,应用PMOD采取刮吸法断肝,可清楚解剖出管道结构,便于可靠结扎并节省时间;肝正中裂完全切开,有利于尾叶的显露。介绍了左侧尾叶切除、右侧尾叶切除、双侧尾叶切除和单独尾叶切除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42.
既往两个以上的脏器同时出现功能衰竭时曾被认为是器官移植的绝对禁忌证,但近年来由于移植外科技术和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腹部多器官的联合移植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新的有效措施.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肝肠联合移植和全腹腔多器官簇移植使腹部外科的领域和范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43.
伊曲康唑在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肝移植中,由于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大量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IFI的发生降低了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而且大大增加了治疗成本。因此,提高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已刻不容缓。我们对2004年至2005年6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采用两种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对策,根据治疗结果的差异,对伊曲康唑在肝移植术后IFI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4.
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外科病人HBV标志物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发展起来的定量PCR技术[1] ,由于采用荧光技术和闭管检测 ,克服了常规PCR易污染的缺点 ,已取代以往的定性方法用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检测。我们采用此法对 2 0 0例外科住院病人进行了HBV的检测 ,并同时对照ELISA分析其检测结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  相似文献   
645.
微载体及其在肝细胞培养中的作用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载体具有比表面较大等优点,是目前较常用而有效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载体,微载体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和细胞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和热点之一,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一些具有重要实用和商业价值的产品,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关键的实验数据,并在肝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织工程种子大规模扩增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文章就微载体及其在肝细胞培养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动物细胞培养的载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6.
背景:生物反应器膜材料不仅具备双向物质交换、良好的理化特性,还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观察,于2005—09-007-10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和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共同完成。材料:选用孔径为0.2um,分子截流量为M50000~100000的微孔聚丙烯超滤平面薄膜为实验模型,利用光化学接枝聚合改性技术,在聚丙烯超滤膜表面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接枝亲水性丙烯酰胺基冈,成功地构建一种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新型的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膜——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方法: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0993-1: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皮肤和皮内刺激试验,评价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生物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浸提液的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皮肤和皮内刺激试验结果。结果: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溶血率为1.90%〈5%,表明其无致溶血性;其浸提液对L929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注射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浸提液后24,48,72h,所有小鼠无死亡,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未观察到眼睑下垂、呼吸困难、发绀、腹部刺激症、腹泻、运动减少、震颤等全身急性毒性反应。热原试验中兔体温变化范围-0.2~0.4,符合生物医学材料无热原的评价标准。皮肤刺激实验中仅1例有极轻微的红斑,积分1分,其原发刺激指数为0.25〈0.4,皮内刺激试验结果原发刺激指数为0.2,平均原发刺激指数为O.068,均〈0.4,无皮肤刺激性。结论: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无致溶血性、细胞毒性、致热原性和皮肤刺激致敏性,证实通过光化学接枝丙烯酰胺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47.
器官移植患者移植后几乎要终身服药,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还有预防性的抗菌素、抗高血压药物、抗糖尿病药物等.移植受者通过定期的随访来监测是否存在移植物免疫损伤、原发疾病的复发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实施器官移植后为防止急、慢性排斥反应所造成的移植物丢失,移植受者必须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然而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除增加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风险外,其本身也有不良反应,如各种疼痛、呕吐、腹泻及外观的改变等(表1).  相似文献   
64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1、2d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进行监测,评估HABR.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存在(被动)HABR组(HABR组)和(被动)HABR受损(减弱或消失)组(No-HABR组),结合肝功能、B超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结果,分析HARR与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分入HABR组和No-HABR组各30例.与No-HABR组比较,HABR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显著(P<0.05).HABR组患者的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No-HABR组(P<0.05).结论 尸体供肝移植术后,可通过监测肝动脉和门静脉流量的变化评估HABR,完善的(被动)HABR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并降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49.
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文献报道的微载体大多为实心的、大孔的,虽然较二维微载体的比表面积有明显的增加,但距理想的三维微环境相差甚远。目的:构建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聚集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方法:利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成功构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为宿主,采用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实验评价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血液相容性。结果与结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溶血率分别为1.56%,2.07%,2.31%,均小于5%,均无致溶血性;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时间无明显影响,三者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也无明显差别(P>0.05);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注入浸提液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无致溶血性、无凝血性和无血小板聚集性,表明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650.
背景:微载体培养技术作为一项体外高浓度细胞培养技术,近年来已在肝细胞的体外培养中得到应用。目的:对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培养的人肝细胞L-02进行定时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为支架来培养人肝细胞L-02设为实验组;无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支持下人肝细胞的培养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细胞进行定时的细胞计数,并对实验组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组培养的细胞数量均呈现前3d增长,在第3天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值;而且实验组3个样本培养的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微载体培养的细胞数量(P<0.05),实验组各样本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可见前3d微载体表面黏附生长的肝细胞则逐渐增多,第3天可见大部分微载体表面有许多肝细胞黏附成团,总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肝细胞保持着良好的形态学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载体表面、切面和内部均可看到有许多球状肝细胞紧密黏附。提示,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作为一种支架,在体外三维环境下可以进行高浓度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