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多种耐药因子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p Ⅱ-α)与调亡蛋白突变p53,bcl-2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药耐药现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7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GST-π,TpopⅡ-α,p53,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Pgp,GST-π,p53,bcl-2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72.9%,72.9%,54.2%,TopoⅡ-α指数Ⅰ-Ⅳ级分别占45.0%,36.3%,12.5%,6.3%;除TopoⅡ-α指数仅与病理分级有关外,其余各指标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术后腔内化疗复发密切相关。Pgp表达与p53,bcl-2密切相关,GST-π与p53,bcl-2无相关,TopoⅡ-α指数与p53相关,而与bcl-2无相关。结论 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药耐药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手术治疗乳腺癌160例分析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张声定我院从1983年~1994年对临床Ⅰ~Ⅲ期乳腺癌患者160例进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术26例,改良根治术134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10年,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  相似文献   
93.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病理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临床病理实习课程基本满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但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手段单一、师生沟通不良及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提出要不断积累经验,创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手段,突出临床基本技能和个性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 收集13例ES,其中近端型9例,经典型4例.研究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分析INI-1、CyclinD1二者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近端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呈多结节状及弥漫片状生长方式;经典型兼具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似肉芽肿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Kpan、CD34、EMA、CyclinD1阳性,Desmin、S-100为弱阳性,CD31、CA125、HMB45、MelanA均为阴性.INI-1在经典型和近端型中的失表达率分别为77.8%(7/9)和75.0% (3/4),二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NI-1与CyclinD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ES少见,易误诊,结合病史,联合应用INI-1、Vimentin、CKpan、EMA、CD34等指标对E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在ES中存在INI-1失表达与CyclinD1过表达现象,但二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以19例正常尿路上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K20和CD10染色分布模式和强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D10与CK20的阳性率分别为51.4%和54.4%,两者的染色分布和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CK20的染色分布模式在尿路上皮乳头状瘤(urothelial papilloma,UP)和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on-invasiv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NIPUC)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CD10与CK20的染色强度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P、低度恶性潜能未定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a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与NIPUC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达74.3%,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4.9%。结论 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极其相似,联合使用明显提高阳性率;对鉴别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表浅病变的类型以及该类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96.
正骨髓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判断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骨髓组织细胞种类多和组织学形态丰富,部分病例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2])。骨髓组织质地较硬,需脱钙后才能进行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染色~([3])。其中最常用的酸类脱钙液易造成组织细胞表面抗原破坏或丢失,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EDTA的脱钙作用优于酸性脱钙液~([5]),但脱钙速度慢、脱钙后组织会稍微变硬~([6])。本实验通过比较改良EDTA脱钙液脱钙骨髓与混合酸脱钙液脱钙及不脱钙骨髓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效  相似文献   
97.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空间的脂质双层膜结构的小囊泡.直径30~150nm,密度为1.13~1.19g/mL。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可分泌外泌体,后者存在于多种体液中,如血液、乳液、尿液、唾液、羊水、恶性腹水、关节滑液、脑脊液和精液等。1983年,有学者发现在网织红细胞发育为成熟红细胞过程中.一种小囊泡被释放到细胞外空间。  相似文献   
98.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与是否有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解剖知识、适宜的麻醉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和保持术中病人清醒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368例甲亢手术的并发症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8例中,原发性甲亢342例,继发性26例;女284例,男84例;年龄298(13-65)岁,病程1.5-20年,合并有甲克性心脏病者84例。1.2术前准备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症状控制后,有3种准备方法,即单吸碘,单吸心得安,碘加心得安。单吸碘者以碘剂从5滴开始,每日3次,逐日增加1滴,到15滴每日3次,连吸3-5d后手…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Claudin-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以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9例胃腺癌患者正常胃黏膜腺上皮/肠化生的胃腺上皮、黏膜层、肿瘤中心、侵袭前沿区及淋巴结转移灶纵向侵袭胃癌组织Claudin-3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Claudin-3的定位及表达水平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侵袭转移及预后关系。结果肠化生上皮Claudin-3中-强阳性表达率为100%(36/36),高于正常胃黏膜腺上皮(17.5%,18/103,χ2=78.12,P<0.05)。在胃癌组织中,Claudin-3的表达呈2种染色模式,肠型胃癌细胞Claudin-3定位于细胞膜,弥漫型胃癌细胞Claudin-3定位于细胞质,混合型胃癌细胞呈细胞膜和细胞质表达。从黏膜层、肿瘤中心、侵袭前沿及淋巴结转移灶胃癌组织,膜型染色的Claudin-3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61/88)、85.3%(75/88)、36.4%(32/88)、23.9%(21/88),呈先升后降的抛物线趋势,肿瘤中心区表达最高,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最低(χ2=110.83,P<0.05),而浆型染色的Claudin-3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6/51)、33.3%(17/51)、51.0%(26/51)、15.7%(8/51),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侵袭前沿区表达最高(χ2=31.32,P<0.05)。黏膜层胃癌细胞膜型Claudin-3高表达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高于弱表达者(χ2=9.36,P<0.05)。结论胃腺癌Claudin-3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的组织学分型有关,在胃癌侵袭转移的不同部位呈异质性表达,黏膜层胃腺癌膜型Claudin-3的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潜在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0.
吴贤敏  李志春  张声  易自翔  林功标  陈晓云  陈建福 《浙江医学》2011,33(9):1275-1277,1281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鼻咽血管纤维瘤(JN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鼻咽血管纤维瘤扩展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Ang-1、Ang-2、Tie-2蛋白及CD34在30例JNA(JNA组)、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JNA组Ang-1、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24/30)、76.67%(23/30)、100%(30/30),对照组分别为80%(16/20)、30%(6/20)、45%(9/20),两组患者Ang-1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JNA组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CD34呈低阳性表达、JNA组呈强阳性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17.6007±3.03881、14.0267±2.9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2在JNA组不同年龄、性别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90%)明显高于Ⅰ+Ⅱ期(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边组织中Ang-1的表达与Ang-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Ang-2蛋白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Ang-1与Ang-2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中相互拮抗,Ang-2可能决定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当Ang-2高表达而Ang-1低表达时,促进JNA外周组织的血管生成;反之则抑制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推测Angs及其受体系统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中的调节作用是以Ang-2的作用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