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中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雌性EAE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EAE Tri组);阳性对照组(EAE NS组);正常对照组(CFA Tri组、CFA NS组),观察Tri对EAE大鼠发病情况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Tri对EAE大鼠CNS中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与EAE NS组比较,EAE Tri组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临床评分的平均值和最高值均降低,大鼠脑脊髓白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和病灶数比EAE NS组明显减少。免疫组化:EAE Tri组大鼠CNS中的MMP-9表达比EAE NS组明显减低。正常对照组大鼠均未发病,CNS中也无炎性细胞浸润及MMP-9表达。结论:Tri能抑制EAE大鼠CNS中MMP-9的表达,减轻EAE大鼠临床症状、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外周血及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为Tri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EAE大鼠模型,给予Tri预防性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变化,免疫组化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与生理盐水模型组比较,Tri治疗组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显著减少,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量变化不大。结论 Tri可能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浸润,而阻止EAE的发病,提示Tri在治疗人类多发性硬化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瘤的血管生成与促血管生成素家族(Ang/Tie2)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RT-PCR检测增生期血管瘤17例、消退期血管瘤13例和小儿正常皮肤10例的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织Ang2、Tie2表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P〈0.01);Ang2、Tie2在小儿正常皮肤表达较弱或阴性;Ang1在血管瘤和小儿正常皮肤表达均较弱或阴性,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Tie2体系在血管瘤的增生和消退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明确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标本中uP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的关系。结果:①uPA在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②通过秩和检验对各组进行两两比较,uPA在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中的表达比葡萄胎均显著增高(P<0.001)。③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浸润子宫肌层的深度与uPA的表达状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滋养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与uPA的表达异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肿瘤间质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与肿瘤细胞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IN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PDAC临床样本120例,评价组织切片肿瘤间质特征,构建组织芯片,行肿瘤细胞PIN1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PDA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20例PDAC患者中,肿瘤间质成熟型33例,不成熟型53例,中间型34例;低肿瘤间质容量85例,高肿瘤间质容量35例;肿瘤细胞PIN1低表达48例,高表达72例。肿瘤间质成熟度与PDAC组织学分级(P=0. 029)、淋巴结转移(P=0. 027)有相关性,肿瘤间质容量与PDAC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 000 1)。肿瘤间质成熟度与肿瘤间质容量(P 0. 000 1)和肿瘤细胞PIN1表达有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DAC中具有肿瘤间质成熟型(Log-rank=6. 03,HR=1. 83,95%CI=1. 13~2. 98,P=0. 014)和高肿瘤间质容量(Log-rank=15. 23,HR=2. 72,95%CI=1. 74~4. 27,P 0. 000 1)的患者预后较好。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间质容量是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PDAC肿瘤间质特征与PDAC预后差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细胞PIN1表达有关。PIN1可能参与PDAC肿瘤间质微环境的重塑,有望成为其靶向治疗的潜在分子。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MMP-9和CD44V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5例宫颈癌(ICC)、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15例正常宫颈上皮(NCE)中MMP-9和CD44V6的表达情况,并检测癌细胞增殖标记指数(Ki-67标记)。结果:MMP-9在NCE、CIN和IC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0%、55·56%和81·33%;CD44V6分别为20·00%、55·56%和69·33%;Ki-67分别为13·33%、72·22%和96·00%。宫颈癌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FIGO分期为Ⅱ期、组织学分级为Ⅲ级及Ki-67高度表达者,其MMP-9阳性率分别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未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FIGO分期为Ⅰ期、组织学分级在Ⅱ级以内及Ki-67表达在中度以内者。CD44V6在宫颈癌中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组织学类型及Ki-67表达有关,P均<0·05。宫颈癌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组织学类型为鳞癌及Ki-67高度表达者,其CD44V6阳性率分别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组织学类型为腺癌及Ki-67表达在中度以内者。MMP-9和CD44V6在宫颈癌中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0·063,P=0·591。但两者均阳性表达者,其Ki-67高度表达、盆腔淋巴结转移、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和脉管浸润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两者均阴性及两者之一为阳性者。结论:宫颈癌MMP-9及CD44V6表达可能在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均过度表达其癌细胞增殖活跃,且更易发生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77.
研究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KCl和CaCl2收缩性刺激的运动反应。12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京都种Wistar大鼠(WKY)分成4组:胆固醇喂养的WKY和SHR组及其对照组。测定血压、心/体比和血脂。胆固醇喂养12周后,WKY和SHR的血压没有明显变化;但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加,HDL降低。胆固醇组SHR的心/体比降低。主动脉条未发现肉眼可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缺损。高胆固醇血症的WKY和SHR的主动脉条NE量效曲线显著左移,ED50降低,SHR较WKY更显著。胆固醇组WKY和SHR的主动脉条KCl和CaCl2量效曲线右移,ED50增高。高血压增强血管对NE的反应,特别是并发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血管。  相似文献   
78.
患者,女,25岁。以反复阵发性心悸、胸闷痛10余年,加剧3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前曾晕厥1次。入院时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触发点位于左室,经食道调搏终止发作。入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初步拟定行射频消融治疗。但术前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时发现左室占位,即转人心血管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进行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形成三维血管状结构的差异. 方法 采用表面培养法与混合培养法行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观察形成的三维管网状结构. 结果 表面培养法:细胞生长快,管状结构形成多,细胞分支连接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混合培养法:细胞生长缓慢,管状结构形成少,出现细胞连接形成的细胞索与三维网状结构数量较少.两种培养方法形成的血管样结构的数量与长度明显不同. 结论 表面培养法体外血管三维培养,具有操作简便、细胞生长快、三维血管结构形成数量多、血管网络结构复杂等特点,适用于血管生成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0.
异位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与局部孕激素抵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灶对生理状态的孕激素水平反应不良是否由局部孕激素受体亚型分布及数量改变或功能缺陷所致.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EMS患者的卵巢异位子宫内膜(卵巢EMS组)和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及35例其他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的孕激素受体PR(A B)、孕激素受体亚型A、B(PRA、PRB)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1)对照组和在位内膜组的PR表达在增生期增强,并随分泌期逐渐减弱;PRA占优势,PRB/PRA比值在整个月经周期保持相对恒定.(2)卵巢EMS组PRA、PRB、PR(A B)表达绝对低于对照组(P<0.01),无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腺上皮PRA表达呈绝对降低,而间质中PRB表达相对增高,PRA不占优势,PRB/PR(A B)显著增高(P<0.01).结论 异位子宫内膜存在局部孕激素受体亚型数量和比值改变,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孕激素抵抗现象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