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4例,均分为小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其中小剂量组选择使用利妥昔单抗100mg/m^2,连续使用4周,常规剂量组使用剂量为375mg/m^2,患者治疗前后每周均检测血常规2次,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量及血小板数量等进行疗效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治疗后血小板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剂量组治疗后与大剂量组治疗后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者有效率为94.12%,大剂量组患者有效率为58.8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的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数量、表面抗原及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磁珠结合三色流式细胞仪分选计数APL患者初诊及治疗后CECs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PL患者初诊及治疗后CECs表面CD146、CD31、CD144、VEGFR-2、CD45及CD133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CECs进行血管生成实验及细胞集落形成率的测定。结果:APL患者CECs在外周血白细胞10×10~9/L及CD34阳性患者中数量明显增多(P0.05),高危、低危及中危3组患者的CECs数量也呈现明显的差异(P0.05)。32例APL患者诱导化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治疗后CECs数量及其表面CD133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同时治疗后APL患者CECs体外形成血管数目及细胞的集落形成率均明显减少(P0.05)。APL患者CECs数量治疗后/治疗前的比值与As_2O_3治疗1周后的尿砷浓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精确计数并深入了解CECs生物学特性可能有助于评价APL的预后及设计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以贫血、发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白血病髓外组织浸润常引起肝、脾、淋巴结及睾丸肿大,眼眶及皮肤黏膜绿色瘤(粒细胞肉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由于对白血病髓外浸润细胞形态特征认识不足,极易出现误诊,特别是以局部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未经确诊的白血病。现报告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胫骨pit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胫骨pilon骨折患者18例,根据R0edi-Allgower分型,Ⅱ型8例,Ⅲ型10例;8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0例行有限切开固定并辅以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38(22.3±1.5)个月。采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其中可8例(1I型5例,111型3例);差10例(Ⅱ型3例,Ⅲ型7例)。术后发生创面不能闭合1例;切口感染4例,2例开放性骨折出现表浅感染,2例闭合性骨折出现深部感染;关节退行性变10例,其中3例出现较严重的踝关节内翻;关节强直11例。【结论】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与骨折类型、胫骨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腓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移植骨的填充及钢板支撑固定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发病的认识。方法临床诊断4例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并文献复习。结果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h染色体均阳性,化疗后继发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栓无加重,无出血现象。结论对于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过程中要高度注意血栓事件的发生,诱导缓解过程中是否常规给予抗凝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临床观察原发于头面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256例恶性淋巴瘤中的24例原发于头面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做临床分析。结果 24例原发于头面部恶性淋巴瘤涉及鼻腔、韦氏环、涎腺各个部位,临床表现各异,难以明确诊断,平均误诊或漏诊4.9个月,曾被误诊为慢性鼻炎、上颌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有3例被诊断为鼻咽癌及恶性肉芽肿。24例均经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治疗采用放疗、放疗加化疗等,其中随访3年以上19例,3年生存率达63.2%。结论 原发于头面部的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应尽早活检明确诊断,避免直接手术治疗,选择适当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转位蛋白(TSPO)基因在FLT3-ITD/DNMT3A R882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初发AML患者76例,其中伴有FLT3-ITD突变34例,伴有DNMT3A R882突变27例,伴有FLT3-ITD/DNMT3A R882双突变15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19例。骨髓穿刺留取骨髓3 ml,常规提取RNA,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检测TSPO基因的表达量(使用2-ΔΔCT法计算)。结果:FLT3-ITD单突变组和DNMT3A R882单突变组初诊时TSPO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02±1.04、1.85±0.76,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0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P=0.821);双突变组初诊时TSPO基因表达量为3.98±1.07,明显高于FLT3-ITD单突变组和DNMT3A R882单突变组(P=0.032,P=0.021);双突变组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时的TSPO基因表达量为1.19±0.87,明...  相似文献   
18.
自1996年7月~2002年11月,我科共收治1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住院。6例单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7例采用肘后正中切口手术,全部病例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月~6年,现将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乙双吗啉(Bimolane)治疗银屑病引起急性白血病国内不断有文献报告,其多在服药1~2年内发生,且多发生急性非淋巴细咆白血病.本文报告3例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均产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例1.患者为女性,40岁.1989年12月9日以面色苍白、乏力、畏寒发热2月为主诉入院.1988年11月患者因患银屑病应用乙双吗啉治疗,O.6~0.8克/日,间断用药一年,服药总量约108克.入院前二月始间断畏寒发热,曾测体温达39℃,伴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既往无射线及化学物质接触史.入院查体:T38.1℃.全身散在钱状皮疹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以及诱导治疗期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血液科2006年1月—2013年6月期间HHT联合ATRA和As2O3方案治疗18例初治儿童APL的临床疗效、诱导治疗期毒副反应。结果 1所有患儿PML/RARa融合基因均阳性,其中L型11例(61.1%),S型7例(38.9%);参照Sanz危险度分层,18例患儿低危、中危和高危分别有6例(33.3%)、7例(38.9%)和5例(27.8%)。218例初发APL儿童CR率为100%(18/18),无一例患儿因出血、感染等原因导致早期死亡;获得CR的时间为(29.7±4.9)d;诱导缓解后,PML/RARa融合基因的阴性率为77.8%(14/18);缓解后序贯实施第一周期治疗结束后PML/RARa融合基因的阴性率为94.4%(17/18),截止随访日期,18例患儿PML/RARa融合基因全部阴性。318例初发APL儿童5年OS为100.0%、5年DFS为(90.9±8.7)%。4诱导治疗期间,毒副反应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控制并恢复正常。结论 HHT联合ATRA和As2O3治疗初发儿童APL疗效好,长期生存率高,且价格经济,是APL治疗的合理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