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5篇
医药卫生   16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术后放疗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痛淋巴结转移规律、失败部位,为术后放疗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54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进入单纯手术组(275例)和术后放疗组(274例).术后放疗组术后3~4周开始双锁骨上淋巴引流Ⅸ和全纵隔放疗50~60 Cy分25~30次5~6 周完成.结果 全组1、2个解剖1)(域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1.5%、13.9%(P=0.013),单纯手术组淋巴结转移个数≥2个(82例)的分别为24.8%、4.9%(P=0.046).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切除均数分别为13、17、20个,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1%、49.6%、64.9%(χ2=15.51,P<0.01).胸段食管痛食管旁、纵隔、胃周围(贲门左、贲门右、胃小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2%、12.4%、30.4%(χ2=79.93,P<0.01),在上、中、下段食管痛中食管旁淋巴结阳性率相似(61.5%、65.6%、64.9%,χ2=0.16,P>0.05).在单纯手术组,纵隔淋巴结转移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失败率上、中段分别为26.7%、29.8%和16.7%、14.3%.上段食管癌吻合口的复发率16.7%明显的高于中、下段(3.1%、7.7%,χ2=9.02,P=0.011).结论 食管癌术后生存率受淋巴结转移区域多少的影响.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低可能与淋巴结清扣个数少有关,发牛在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且不受病变部位的影响.上、中段食管癌除纵隔、锁骨上区域的复发率高外,上段食管癌的吻合口也很高,这些部位应是术后放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作用。方法 2007 —2011年间前瞻性纳入病理证实的临床Ⅱ、Ⅲ期直肠腺癌患者 70例。均行术前同期放化疗,盆腔放疗 44.0~50.4 Gy分 22~28次,同期化疗卡培他滨每天1650 mg/m2第 1~35天+奥沙利铂50 mg/m2每周1次共5次,放化疗后 4~8周行根治性手术。疗前常规行盆腔MRI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测量ADC值并行术后病理反应评级。Mann-Whitney U检验法分析组间ADC值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70例患者中7例(10%) pCR、38例(54%)降期。中位随访34个月, 22例(31%)复发。疗前、疗中、疗后平均ADC值分别为(1.09±0.19)×10-3、(1.28±0.19)×10-3、(1.47±0.24)×10-3 mm2/s。预后较好组(pCR、降期、无复发)疗前平均ADC值低于预后不良组(P=0.049、0.001、0.029)。取疗前ADC值1.06×10-3mm2/s为界值预测降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 CI=0.618~0.856)。疗前ADC值<1.06×10-3mm2/s组3年DFS和DMFS均高于≥1.06×10-3 mm2/s组,分别为86%比58%(P=0.01)和90%比60%(P=0.01)。 结论 疗前ADC值与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疗效有一定相关性,对预测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复发规律,为高危淋巴引流区照射范围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2013年初治、病例资料完善的局部晚期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78例,纳入条件为接受根治性手术;病理证实为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阳性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结合内镜、上消化道造影、术中所见及病理大体标本记录,明确为SiewertⅡ、Ⅲ型;未行术前或术后放疗;影像学诊断为术后淋巴结复发,具有可调阅的CT图像并可清楚、完整显示复发位置。结果中位复发时间为10个月(1~48个月),90%复发为术后2年内。复发最高危部位为第16b1组(39%)、16a2组(37%)、9组(30%)和11p组(26%)淋巴结。 SiewertⅡ、Ⅲ型在各淋巴引流区的复发率相近( P=0.090~1.000)。 N3期患者最多见(>15%)复发部位为第16b1、16a2、9、16b2、11p、7组淋巴结,非N3期患者最多见(>15%)复发部位为第11p、16b1、16a2、9、8、7组淋巴结;两者腹主动脉旁(第16a2-b2组)复发率更高(67%∶33%,P=0.004;OR=4.00,95% CI为1.54~10.37)。结论腹腔干、脾动脉近端及腹膜后(16a2、16b1区)是SiewertⅡ、Ⅲ型局部晚期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淋巴结复发最高危区域,且N3期患者具有更高的腹膜后复发风险,术后放疗靶区设计应考虑涵盖上述部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电子线IORT在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4年本院行电子线IORT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共167例患者的OS期、LR率、不良反应。IORT剂量10~20 Gy。术后12例体外照射、56例同步CRT、17例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中位OS期10.3个月,2年OS率为22.0%。中位PFS 6.3个月,2年PFS率为9.9%。CSS期11.2个月,2年CSS率为23.6%。仅行IORT时,<15 Gy、15 Gy和>15 Gy的中位OS及1年OS率分别为6.2个月和10.0%、9.1个月和39.6%、22.2个月和74.4%(P=0.000)。术后辅助治疗模式中IORT+CRT的中位OS期11.6个月,生存最佳(P=0.033)。单因素分析显示IORT剂量、肿瘤大小和限光筒直径为影响预后因素(P=0.000、0.006、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IORT联合术后放疗、IORT剂量为影响预后因素(P=0.006、0.000)。结论 对于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电子线IORT是安全有效治疗手段,避开胃肠组织前提下适当增加剂量可提高疗效,术后CRT可更好延长生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了解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深吸气屏气(DIBH)技术行全乳放疗(WBI)的治疗时间与放疗计划的相关性,明确放疗分次间重复性,观察治疗时心脏位置及剂量学变化,计算DIBH技术对左侧乳腺癌术后WBI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1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行WBI的患者,符合DIBH控制要求。比较治疗时间与计划射野数和跳数的关系,采用CBCT计算放疗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及PTV外放边界。将CBCT与计划CT图像融合,以验证放疗时心脏位置和剂量的准确性。组间数据行非参数Firedman检验。结果 采用DIBH技术放疗的平均单次治疗时间为4.6 min,治疗时间与调强野最大子野数、总子野数和总跳数相关。平均心脏位移体积为19.1 cm3(3.8%),CBCT与计划CT的心脏Dmean相差5.1 cGy,心脏V5-V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的系统误差(Σ)和随机误差(σ)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分别为1.9、2.1、2.0 mm和1.3、1.3、1.4 mm。三维外扩的最小边界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分别为5.7、6.2、6.0 mm。结论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DIBH技术行WBI未明显延长治疗时间,且治疗时间与放疗计划相关。DIBH技术各治疗分次间重复性良好,起到了保护心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索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术前放疗,胃充盈状态与肿瘤分次内动度和分次间动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2019年间行全新辅助治疗的10例局部晚期AEG患者,均于治疗前在胃镜下标记肿瘤上下界,共获20枚钛夹。全部患者均在定位及治疗期间行空腹和充盈两种状态下的4DCT扫描,每次扫描均由系统自动重建出0%~9...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究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照射野及剂量选择,同时分析胸壁再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8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医科院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201例,患者术后均未行辅助放疗。胸壁复发后48例(73.6%)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55例(77.1%)...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胃癌术后卡培他滨同期调强放疗(IMRT)中,卡培他滨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和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方法 入组标准为接受根治术(R0切除)或非根治术(R1、R2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TxN (+) M0期的近端或远端胃癌患者。共18例患者入组,其中R0术12例、R1术2例、R2术4例。放疗采用IMRT技术,R0术后总剂量45 Gy,1.8 Gy/次,5 次/周。R1或R2术后,对有肉眼或镜下肿瘤残存部位进行局部加量10.8 Gy分6次。卡培他滨剂量水平分5级,分别为625 mg/m2(Ⅰ级)、700 mg/m2(Ⅱ级)、800 mg/m2(Ⅲ级)、900 mg/m2(Ⅳ级)、1000 mg/m2(Ⅴ级),口服2 次/d。结果 最常见1~3级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89%)、食欲下降(83%)和恶心(83%)。Ⅰ级中1例出现3级食欲下降、恶心和4级呕吐。Ⅱ级中1例出现3级食欲下降和恶心。Ⅲ级时2例分别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3级放射性食管炎。结论 局部晚期胃癌术后卡培他滨同期IMRT的MTD为800 mg/m2,2 次/d,DLT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放射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09.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ute and late toxicitie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trea-ted with hypofractionat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6 and June 2008, 37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were treated with hypofractionated IMRT. The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was the prostate, seminal vesicles and pelvic lymph nodes in 24 patients, the prostate and semi-hal vesicles in 12, and only the tumor bed in 1. The dose per fraction was 2.3 - 2.8 Gy, with 2.7 Gy in 26 patients. The minimal dose was 62.5-75.0 Gy to the prostate and seminal vesicles, and 50 Gy to the pelvic lymph nodes.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was 14 months. None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grade 4 a-cute gastro-intestinal (GI) toxicity. Grade 1, 2 and 3 acute GI toxicity occurred in 24.3%, 35.1% and 2.7% of the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rectal V50>27% and V55>20%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rade ≥1 acute GI toxicity. Grade 1,2 and 3 acute genitourinary (GU) toxicity occurred in 68%, 0% and 3% of the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bladder V50> 10%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rade ≥1 acute GU toxicity. The incidence of late GI toxicity was low. No grade ≥3 late GI toxicity was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late grade 1 and 2 GI toxicity was 24% and 5%, respectively. The rectal V65> 10% was highly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rade ≥1 late GI toxicity. No late grade 4 GU toxicity was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grade 1, 2 and 3 late GU toxicity was 49%, 11% and 3%, respectively. Grade ≥2 late GU toxicity was correlated with V40, V50 and mean dose of the bladder. Conclusions Acute and late toxicity of hypofractionated IMRT is acceptable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介绍MR加速器应用于乳腺癌术前放疗的应用流程和注意事项, 并报告不良反应。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开展一项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入组患者实施MR加速器下术前瘤床补量, 2周内进行保乳手术, 术后6周内接受辅助全乳照射, 研究终点为≥2级急性不良反应。首例应用MR加速器术前放疗乳腺癌患者43岁, 为右乳外象限浸润性癌, cT_(2)N_(0)M_(0)期, AJCC第8版ⅡA期。患者接受CT和MR定位、MR指导下靶区勾画、Monaco系统计划设计, MR加速器下摆位并基于位移适应调整, 单次8 Gy照射。患者的剂量计算考虑了1.5 T磁场存在下的电子回旋效应(ERE)及电子束效应(ESE)。结果首例患者治疗顺利, 计划的正常器官满足限量要求, 因ERE及ESE导致的皮肤剂量增加幅度不大(D_(max) 8.44 Gy), 下颌及右上臂受量均很低(D_(max) 28.5、17.8 cGy), 无>1级急性不良反应。患者放疗后第7天接受保乳术, 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伤口愈合及时。结论 1.5 T磁场对皮肤、下颌和手臂的剂量影响较小, 放疗及放疗后手术均无明显并发症增加。MR加速器下乳腺癌的放疗尚需更大样本的经验积累, 以不断优化治疗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