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宇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48-149
心血管病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杀手,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家族史、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盐膳食、缺乏运动、紧张等。心血管病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血管病患者可能与上述因素相关,有的患者甚至并不具备上述因素,而与下列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 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 型糖尿病患者 315 例,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据此分为 A 组(CIMT 0.9 mm,伴或不伴斑块)和 B 组(CIMT<0.9 mm),比较两组间血压、血脂、血糖相关指标的差别,并进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A 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腰围、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均高于 B 组患者(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034 95% CI:1.015~1.066 P=0.038)、颈围(OR=1.118 95% CI:1.088~1.172,P=0.001)、腰围(OR=1.276 95% CI:1.064~1.185,P=0.001)、收缩压(OR=1.022 95% CI :1.006~1.047,P=0.044)、糖化血红蛋白(OR=1.058 95% CI:1.026~1.084,P=0.008)、总胆固醇(OR=1.046 95% CI:1.028~1.076P=0.023)、血尿酸(OR=1.124 95% CI:1.062~1.185,P=0.001)、高密度脂蛋白(OR=0.725 95% CI:0.508~0.924,P=0.00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 结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的良好控制有利于延缓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及其诊断阈值。设计 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中2642例20~80岁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007例(76.0%)受试者(1199例女性)参与研究,平均年龄(64.1±9.0)岁。方法 全体参与医师经过专门培训,按照统一要求调查并填写调查表,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HbA1c用美国伯乐公司高压液相仪测定,并对所有患者用45°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机留取后极部眼底照片一张。DR的严重程度参照Airlie House分级法。采用 ROC 曲线分析HbA1c诊断DR的最佳阈值。主要指标 HbA1c在DR中的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AUC)。结果 本人群中DR患病率为(24.7±1.0)%(95%CI,22.8~26.6)。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中,DR的出现与较高的HbA1c浓度(OR=1.23;95%CI,1.14~1.33)有关,随着HbA1c增高,DR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当HbA1c≥6.5%时,诊断DR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59.2%),且敏感性(75.1%)和特异性(43.4%)高。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中,DR还与其他方面有关:较轻的年龄(OR=0.97;95%CI,0.95~0.98)、较长的糖尿病病程(OR=1.10;95%CI,1.08~1.12)、较高的收缩压(OR=1.01;95%CI,1.01~1.02)、较低的体重指数(OR=0.95;95%CI,0.92~0.98)和升高的血尿素氮浓度(OR=1.01;95%CI,1.00~1.01)。结论 当糖化血红蛋白≥6.5%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著相关,提示糖化血红蛋白为6.5%或许可以作为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阈值。(眼科,2016,25: 321-325)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比较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双指数模型、拉伸指数模型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单指数模型各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共276个病灶,包括197个恶性病变,79个良性病变).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及多b值DWI检查,获得传统DWI及IVIM各参数.比较各参数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中的统计学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参数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以及曲线下面积(AUC)、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slow ADC)、快速表观扩散系数(fast ADC)、灌注分数(f)、扩散分布指数(DDC)及扩散异质性指数(α)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ADC、slow ADC、f、DDC和α的AUC分别为0.865、0.861、0.742、0.85和0.735;ADC、slow ADC、DDC和α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1.105×10-3 mm2/s,0.883×10-3 mm2/s,1.025×10-3 mm2/s和0.842,slow ADC敏感性最高(90.3%),DDC特异性最高(79.5%).双指数模型中slow ADC与fast ADC联合诊断的AUC为0.882;拉伸指数模型DDC与α联合诊断的AUC为0.853.结论 3种模型对于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传统ADC的诊断准确性较高,slow ADC敏感性较高,DDC特异性较高.双指数模型中slow ADC与fast ADC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乳腺触诊成像系统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分析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乳腺触诊成像、乳腺X线摄影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108例患者资料。分析乳腺触诊成像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不同病变类型以及纤维腺体背景类型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08例患者中,恶性病变76个,良性病变32个;肿块型病变57个,非肿块型病变51个;发生在致密型乳腺组61个,非致密型47个。乳腺触诊成像的各项参数中3D峰顶形状诊断效能较高。乳腺触诊成像对于肿块型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1.23%,非肿块型病变诊断准确率为70.59%。致密组中,诊断准确率为78.69%,非致密组中,诊断准确率为85.11%。结论:乳腺触诊成像对于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具有一定价值,主要优势表现对肿块型病变和非致密型乳腺内病变的诊断,可作为临床对乳腺病变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6.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且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努力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各国指南所推荐的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是改善血压控制达标率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约70%)需要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才能控制血压达到目标值。因此,为了能使血压控制达标,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降压临床试验都采用了联合治疗方案。本研究采用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HCTZ)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