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
大枣渣多糖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云  孟江  冯卫生  苗明三 《中成药》2004,26(10):860-860,i001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药物,此外,大枣还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及制备大枣香精的工业原料,每年都有大量提取枣香精后的枣渣被丢弃或用作肥料、动物饲料.本课题组研究表明,从大枣渣中提取的多糖成分具有提高衰老模型小鼠血SOD、CAT、GSH-PX活力,降低血浆肝匀浆及脑匀浆中LPO水平,促进正常及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形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大、小鼠血虚模型、气血双虚模型有较好改善作用,为开发利用该类活性成分,我们以多糖含量和得率为指标,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找出一种合理可行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结合正交试验与BP神经网络,筛选木瓜蛋白酶提取鱼腥草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 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酶添加量为输入量,综合评分为输出量,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寻找最优参数组合.结果 由BP神经网络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pH =7.0,提取温度60℃,酶添加量2.0%,提取时间2.5h,经试验验证其综合评分高于正交试验的最优组合的得分.结论 BP神经网络与正交试验相结合,可用于木瓜蛋白酶法提取鱼腥草多糖最优提取工艺的筛选.  相似文献   
83.
林希光  周苏娟  孟江  林华坚  孙悦  王淑美 《中药材》2022,(12):2856-2861
目的: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莪术与醋莪术颜色判别模型,并与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莪术与醋莪术饮片中6个成分的含量,采集饮片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饮片RGB、HSV及L^(*)a^(*)b^(*),采用LDA、PLS-DA和SVM等方法对颜色信息进行机器学习,对莪术和醋莪术进行分类判别;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颜色特征值与化学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LDA、PLS-DA、SVM判别模型分类鉴别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小的预估错误率;莪术和醋莪术中成分含量与颜色特征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实现了对莪术和醋莪术的快速质量分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准确的特点,为莪术饮片的质量控制和炮制程度的判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4.
林华坚  张梓豪  孟江  王淑美 《中国药房》2020,(10):1197-1202
目的:评价干姜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色彩色差计测定干姜及其炮制品的色差值[明度(L^*)、红绿色轴分量(a^*)、黄蓝色轴分量(b^*)]。采用SPSS 24.0软件对色差值与活性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二乙酰氧基-6-姜二醇和10-姜酚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65~105.90、10.15~406.00、4.87~194.80、5.28~211.20、6.14~245.70、7.02~280.80μg/mL(r均大于0.999);定量限分别为7.46、13.68、14.37、16.62、17.03、17.99 ng,检测限分别为2.24、4.11、4.31、4.99、5.11、5.40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34%、102.14%、101.22%,103.12%、103.74%、103.54%,103.06%、98.55%、99.43%,99.36%、103.51%、101.21%,100.85%、99.42%、99.60%,100.39%、97.69%、103.84%(RSD均小于3%,n=3);含量分别为0~0.66、0.06~7.57、0.03~1.45、0.29~3.47、0.15~2.85、0.04~2.83 mg/g。色差值L^*、b^*与干姜不同炮制程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与炮制程度呈正相关(P<0.05);干姜炮制前后L^*、b^*与姜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5种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a^*与姜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余5种成分无相关性(P>0.05);干姜及其炮制品与姜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余5种成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干姜及其炮制品的色差值与其活性成分含量相关,即随炮制程度的加重,其a^*增加,L^*、b^*降低;姜酮含量升高,6-姜酚、8-姜酚、6-姜烯酚、二乙酰氧基-6-姜二醇、10-姜酚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85.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是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改良,临床大量资料证明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可彻底去除增生组织,有效解除膀胱出口梗阻.出血在术后并发症中占首位.以小蓟饮子加减临床运用,显示了良好的止血效应.  相似文献   
86.
柴胡挥发油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柴胡挥发油提取的最佳条件。方法:以吸收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柴胡挥发油提取的最佳条件。结果:柴胡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A1B1C1,即温浸4h,以4ml/min100g生药的蒸馏速度,蒸馏量为6倍时为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比较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药理活性.方法 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实验,观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实验,观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止咳作用;采取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实验,考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镇痛作用.结果 鱼腥草氯仿提取物、水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具有显著的抗炎、止咳和镇痛作用,正丁醇提取部位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止咳作用.结论 抗炎和止咳的有效部位为鱼腥草氯仿部位、水部位和正丁醇提取部位,镇痛的活性部位为鱼腥草氯仿部位和水部位.  相似文献   
88.
雷公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全株,又名黄藤、黄藤木、断肠草等。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苦,寒,有大毒,归心、肝经。功效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瘀,消肿止痛,杀虫解毒。其药用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已有近2000年的应用历史。从雷公藤中提取出的化学成分有70余种,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以二萜内脂类为主要活性成分。根据雷公藤化学成分的医药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有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及雷公藤酮;具有免疫活性的有雷公藤三萜酸A、雷公藤三萜酸C、雷公藤红、雷公藤碱(Wi…  相似文献   
89.
橘核为我国传统中药,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等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橘核的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炮制规范记载、性味功效、炮制及服用方法、炮制工艺、质量分析、药理作用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结果发现历代橘核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酒制、酒焙等,现代常用的盐水炙法是在古代青盐拌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及各省市炮制规范大多数收载了橘核和盐橘核。历代所载性味功效与现代基本相符,其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橘核含有柠檬苦素类、脂肪酸类、蛋白质和矿物元素等成分,现代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薄层色谱法(TLC)等对橘核进行检测与分析。橘核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菌等活性,炮制会使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总之,目前关于橘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橘核及其炮制品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药效活性的相互关系,以阐明炮制机制,为其规范化炮制、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蒸法是一种传统中药炮制方法。笔者以《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一书为线索,并核查本草原著,从蒸制方法、蒸制品种、蒸制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蒸制目的4个方面对蒸法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梳理后发现蒸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清蒸法,到后来增加各种辅料蒸法等共56种蒸制方法。蒸制品种宋代记载最多,达104种,宋代新增品种也最多,有90种;南方各省市炮制规范中记载的蒸制品种较多,其中广东省有43种。蒸制工艺质量控制方法唐代有蒸软、蒸熟、蒸极黑、蒸干、蒸制时间、蒸制次数;宋代增加蒸至气香味甘、蒸烂;明代增加毒性药物蒸至不麻舌无毒,到清代增加蒸润等。蒸制目的历代主要记载有增强补益作用、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降低毒性、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切制等,现代增加了保存药效、利于贮存等目的。从蒸制发展历史过程来看,春秋战国到汉代是蒸制发展的萌芽期,南北朝、唐、宋是蒸制发展的快速期,明、清是蒸制发展的繁荣期。通过对蒸制历史沿革的整理和总结可为蒸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