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1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PBL)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意义,提高临床医生对APTE的认识。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60岁以上老年住院APTE患者326例,分析患者PBL升高的原因及预后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分析PBL升高组(n=78)和PBL正常组(n=248)患者的年龄、性别、D?二聚体水平、肺动脉栓塞部位、近端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远端DVT、基础疾病、深静脉置管、吸烟史、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结果:下肢近端、远端均存在DVT患者的PBL显著高于无DVT组和仅下肢远端DVT组(P < 0.05)。统计学分析显示,心力衰竭、近期(<30 d)骨折、间质性肺病和D?二聚体水平是老年APTE患者PBL升高的相关因素(P < 0.05)。PBL升高组溶栓比例、在院死亡、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使用、心肺复苏率均高于PBL正常组(P < 0.05)。结论:PBL升高的老年APTE患者预后较差,需要重点关注心肺功能不全、下肢近端及远端均存在DVT的老年APTE患者。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索甲基巴多索隆(bardoxolone methyl,CDDO?Me)对缺氧诱导的人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pulmonary artery adventitia fibroblast,PAAF)活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PAAF,随机分为常氧组(21%O2)、缺氧组(1%O2)、缺氧+ CDDO?Me组和常氧+CDDO?Me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以及细胞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核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α?SMA、Ⅰ型胶原蛋白、波形蛋白表达以及Smad3、p65磷酸化水平。结果:CDDO?Me(62.5、125.0、250.0、500.0 nmol/L)可以浓度依赖性地降低缺氧诱导的PAAF细胞活力的升高,并在250.0 nmol/L和500.0 nmol/L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CDDO?Me(500.0 nmol/L)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迁移以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恢复细胞形态,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中α?SMA、Ⅰ型胶原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在缺氧条件下,CDDO?Me(500.0 nmol/L)显著降低PAAF中ROS和MDA水平,升高GSH和SOD含量,提高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CDDO?Me(500.0 nmol/L)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中细胞因子TGF?β1的分泌,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CDDO?Me(500.0 nmol/L)还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中NF?κB(p65)的核转位及其磷酸化,并抑制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论:CDDO?Me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增殖、迁移以及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提高PAAF抗氧化应激能力,并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设置实验组1和2,实验组1小鼠从第1周开始高脂饮食喂养,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第1周时分别腹腔注射SEA及PBS,每周1次,共4次;实验组2小鼠高脂饮食喂养至第14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4周时分别注射SEA及PBS,每周1次,共4次。第22周处死小鼠,观察SE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以及小鼠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细胞亚群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给予SEA后,与相应对照组比较,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外周血TNF-α、IL-10水平均显著下降;预防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被显著抑制,但治疗组无明显变化。第22周时,预防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4.4±0.9)%,与对照组[(2.6±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细胞比例给予SEA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A能降低ApoE-/-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预防性给予SEA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主要机制是在疾病初始阶段抑制炎症因子产生Treg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4.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使导管尖端到达中心静脉(上、下腔静脉)的方法[1].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快速扩容、中心静脉给药、术后营养支持、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然而,如果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不当,将会发生渗血、脱管、疼痛不适等并发症.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的主要固定方法为缝合固定于穿刺点临近部位皮肤,以防止导管脱落及意外拔出.导管固定装置是一种新型固定粘贴材料,主要运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中.我科自2010年1月开展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以来,将导管固定装置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5.
背景公共财政制度要求对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指标则是实行绩效考核的基本前提。方法文献归纳、焦点小组讨论和机构问卷调查。结果针对125个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提出了241个绩效考核指标,经19个样本机构论证,总体认同率为95.2%。结论课题组建立了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绩效考核的指标库,在各地实际操作时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和工作导向进行取舍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Ⅰ期肺腺癌沿气腔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TAS)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12例Ⅰ期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STAS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在研究蚊、蝇抗性的基础上,选取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原油及S_2复配研制成卫生杀虫乳油;方法:在玻璃、水泥板、涂料板三种建材板面上,剂量50mg/m~2存放于实验室;结果:玻璃板对蚊、蝇击倒中时分别在3.2min~8.7min和5.2min~9.8min之间波动,24h死亡率均为100%,在其它板面持效作用较短;结论:卫生杀虫乳油经实验室药效测定,对蚊、蝇有良好的效果。现场空间喷洒,可使成蝇密度迅速下降,有效期达90d左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评价吲哚菁绿(ICG)荧光技术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2月期间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36例以ICG荧光导航技术进行SLNB(ICG组),32例应用美蓝为示踪剂行SLNB(染料组)。所有患者SLNB结束后行I、II水平腋窝淋巴清扫。结果: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ICG组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7.2%(35/36),染料组为81.3%(26/3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假阴性率与每例患者平均检测SLN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用ICG荧光导航技术行乳腺癌SLNB,其检出率高于染料法,且同时具备核素、染料示踪剂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9.
罗力  刘芳  孔辉 《中国卫生资源》2009,12(5):207-210
以1958-2007年合作医疗覆盖人群的历史变化为主线,描述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合作医疗制度兴衰的缘由,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合作医疗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