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羟基喜树碱(HCPT)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理学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羟基喜树碱(HCPT)不同给药方式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毒性.方法剂量12mg/m2·d-1按体表面积折算HCPT溶于0.9%NaCl液中.方案130min恒速静脉滴注,连用5d;方案24h静脉恒速静脉滴注,连用1 0d;方案38h恒速静脉滴注,连用10d;停用后观察2周.同时于第1,5,10d的给药前、停药即刻、给药后0,0.25,0.5,1,2,4,6,8,12h静脉抽取2ml血置肝素化试管中,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测定HCPT在人体的血药浓度,3p97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随静脉滴注时间的增加,病人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程度降低.30min静脉滴注,4/6例出现I-III度粒细胞下降,1/6例出现腹泻,2/6例出现恶心、呕吐.4h恒速静脉滴注有2/6例出现I-II度粒细胞下降和1/6出现I度恶心、呕吐.8h恒速静脉滴注,患者未见粒细胞下降,腹泻,恶心、呕吐.HCPT在体内呈二室模型,滴注30min的消除半衰期(t1/2 β) 1.03±0.58h,表观分布容积(Vd)5.54±5.2L,清除率(Cl)9.05±6.2L.h-1;滴注4h的t1/2β3.82±0.96h,Vd18.1±5.7L,C13.32±2.23L-1;滴注8ht1/2β3.41±1.05h,Vd25.4±8.3L,C15.05±2.5L·h-1.第1,5,1 0d的血药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滴注时间从30min增加到4h,t1/,β,Vd均增加;增加至8h,t12 βVd,无明显变化,Cmax减少.滴注时间为4h,8h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滴注30min的少.  相似文献   
72.
57例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与目的: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转归国内外报道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蛋白(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被认为是原发系统型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表达与否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检测ALK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57例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标本中ALK的表达。结果:5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男女比例为1.9: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患者分别占57.9%、40.4%和40.4%。所有患者接受化疗,56例可评价疗效,40例(71.4%)取得完全缓解,客观有效率为96.4%;中位随访49.1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35.2个月,预计5年生存率为65.2%: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低/低中危患者和中高/高危患者的预计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和33.3%(P=0.010)。46例中ALK阳性29例(63%),发病年龄小于阴性者(P=0.001),预计5年生存率优于阴性者(尸〈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K表达状况、原发部位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是AL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系统型ALCL发病年龄较年轻,化疗有效率高,预后良好,但ALK阴性、IPI中高/高危、尤其合并结外侵犯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与目的:依立替康(CFF-11)、草酸铂、氟尿嘧啶(5-FU)和卡培他滨是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有效化疗药物。目前对于以5-Fu或卡培他滨与草酸铂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推荐使用FOLFIRI方案,但国内研究报道的例数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FOLFIRI方案治疗草酸铂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不同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FOLFOX6方案辅助化疗结束后12个月内进展或既往行FOLF0x6/capeox方案一线姑息化疗失败后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90例患者纳入研究,接受FORFIRI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90例患者中81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34例,总有效率27.2%,疾病控制率69.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8个月(95%CI,4.9—8.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8个月(95%CI,17.5~20.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粒细胞下降、脱发、乏力、肝功能损害、口腔黏膜炎、腹泻等.Ⅲ度不良反应包括脱发15例(16.7%)、呕吐10例(11.1%)、恶心8例(8.9%)、粒细胞下降5例(5.6%)、肝功能损害2例(2.2%)和口腔黏膜炎2例(2.2%)。患者可耐受或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可恢复。结论:FOLFIRI方案治疗FOLFOX6或CapeOX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较高的临床获益率,患者耐受性良好,是一安全有效、值得广泛应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74.
紫杉醇(Paclitaxel)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张力  姜文奇  徐瑞华  管忠震 《癌症》2000,19(8):811-813
目的:评价紫杉醇对晚期鼻咽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紫杉醇175mg/m^2,3h静脉滴注(每周1次)方案共治疗晚期鼻咽癌病人2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两个疗程以上的化疗。结果:22例病人均可评价疗效,有7例病人达到PR,有效率为31.82%,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和呕吐,肌痛和关节痛,脱发等。大部分病人为Ⅰ ̄Ⅱ度反应,病人耐受良好。经常规预防用药后,未观察到有严重的过敏反应。结论:紫杉  相似文献   
75.
探讨慢性HBV携带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前预防应用拉米夫定在减少化疗后肝炎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40例患者化疗前及整个化疗期间口服拉米夫定,并持续用至化疗结束后至少8周以上;另外历史对照组116例患者未接受预防性拉米夫定口服。对二组患者肝炎发生率、严重性以及不良临床后果进行比较,对肝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预防应用拉米夫定能够明显减少肝炎的发生率及明显改善患者接受化疗后出现的不良临床后果;并显示激素的应用是肝炎发生的高危因素。对HBV携带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应预防使用拉米夫定,尤其对于接受含激素的化疗方案的患者。  相似文献   
7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B细胞淋巴瘤的40%,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大的一个亚型,也是中国患者最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77.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初治的96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LB水平比较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失败生存率(FFS)。结果:治疗前96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17例ALB<35 g/L及79例ALB≥35g/L。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在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巨大肿块、结外侵犯、淋巴结区域、LDH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B<35 g/L和ALB≥35 g/L患者的5年FFS分别为60.1%和91.6%(P=0.022),但OS并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多因素分析结果示仅ALB<35 g/L是F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30),而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60岁(P=0.02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ALB水平对判断CHL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其可能成为一项新的预后指标用于早晚期CHL患者。   相似文献   
78.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最常见的惰性NHL,亦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FL的预后指标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标(FLIPI),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简便性,但相同FLIPI的患者预后情况实际不尽相同,反映了FL异质性的特点,在相同的组织分类中存在遗传学和生物学特征不同的亚型。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分子指标以期更准确地预测FL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对FL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002年2月至2006年11月间收治的48例初治FL患者组织中LAM的密度,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48例FL患者LAM低密度者38例(79.2%),高密度者10例(20.8%)。LAM密度与患者年龄、PS状态、血清LDH水平、分期等临床特征无关,与FLIPI评分也无相关性。LAM低密度组化疗疗效和高密度组相近。全组48例患者未达到中位生存期(MST),LAM低密度组MST优于高密度组(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M与FL的预后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LAM的高密度与FL的远期生存呈负相关。但由于本研究入组患者较少,随访时间短,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旨在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使用利妥昔单抗共治疗69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51.5岁(17-8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常用挽救化疗,化疗方案主要包括EPOCH、ICE、DHAP、GEMOX及GDP等.27例在初治时曾使用过利妥昔单抗,其余则在复发难治时与联合挽救化疗首次联合使用.结果 69例患者中有64例可以评价疗效,5例未进行疗效评价.总体客观有效率为73.4%(47/64),完全缓解率为45.3%(29/47).13例患者在挽救方案获得缓解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AHSCT/HDT);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乏力及胃肠道反应.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寒战、发热和乏力.随访截止至2009年11月13日,中位随访40.6(3.7~179.9)月,有28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2例死于Ⅳ度骨髓抑制并严重感染,其余患者仍健在.中位生存时间为51.6月(3.7~179.9),第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2%和37%.初治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的生存期较初治曾使用利妥昔单抗组的患者长,两组的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3.5%和83.1%,42.8%(P=0.001).GCB型较非GCB型复发难治DLBCL有明显生存优势,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和21.4%(P=0.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DLBCL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80.
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等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对于诱导治疗获得缓解后的滤泡淋巴瘤,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为治疗指南所推荐。随着淋巴瘤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如何更好地把握维持治疗的适应症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利妥昔单抗用于淋巴瘤维持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