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背景:内镜检查在发现胃早期肿瘤性病变中居重要地位,但不同内镜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存在差异。目的:比较常规白光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对胃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上海仁济医院经白光内镜检查怀疑胃早期肿瘤性病变并取得活检病理结果的患者,择期行ME-NBI并记录白光内镜和ME-NBI诊断;对首次活检病理为非肿瘤性病变者行第二次靶向活检。病理确诊肿瘤性病变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并纳入研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白光内镜和ME-NBI鉴别肠型胃腺瘤与早期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301例患者(301处病灶),其中肠型胃腺瘤171例,早期胃癌130例。两名内镜诊断医师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白光内镜:κ=0. 70; ME-NBI:κ=0. 81)。ME-NBI鉴别肠型胃腺瘤与早期胃癌的敏感性(89. 2%对76. 9%)、特异性(90. 6%对71. 9%)、阳性预测值(87. 9%对67. 6%)、阴性预测值(91. 7%对80. 4%)和准确性(90. 0%对74. 1%)均显著高于白光内镜(P 0. 05)。结论:与白光内镜相比,ME-NBI能更好地鉴别肠型胃腺瘤与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62.
左心房容积指数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左心房大小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预后的相关性及其评估指标。方法本中心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行房颤导管消融的连续43例患者,平均年龄60±12岁,男25例(58%);持续房颤5例(12%);CARTO三维标测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二维超声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上下径和左右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椭圆公式(Pum-bo法)计算左心房容积(LAV),体表面积(BSA)标化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和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消融后3个月评价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房颤病史、高血压、LAD、LAV、LADI、LAVI、LVEF与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单次消融3个月后15例(34%)患者有复发。复发组与消融治疗有效组L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19±23.68mL/m2和52.07±17.34mL/m2,P=0.019),复发组LAVI95%CI54.70~80.30mL/m2。而年龄(59.5±12.0岁和60.5±12.0岁,P=0.806)、性别(男/女分别为7/9和18/9,P=0.338)、房颤病史(4.4±4.2年和5.8±5.3年,P=0.46)、高血压患病率(6/15和11/27,P=0.963)、LAD(4.01±0.50cm和3.87±0.50cm,P=0.41)、LADI(0.0476±0.0018和0.0423±0.0020,P=0.093)、LAV(53.92±17.14mL和49.92±16.65mL,P=0.471)、LVEF(69.7%±10.1%和70.2%±11.0%,P=0.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LAVI与复发的Pearson相关系数r=0.374呈正相关,OR=1.04,95%CI0.99~1.09,P=0.04。结论LAVI评估左心房的大小优于左心房内径、LADI和LAV等参数;LAVI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成功率相关,可预测房颤导管消融术的预后。我们的研究提示,LAVI≥55mL/m2可作为判断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高危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3.
报道8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其中3例为慢-快型AVN-RT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出现的快-慢型AVNRT。8例均经消融慢径而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平均放电次数3±1.1次、平均放电时间120±30.4s、平均放电功率30±11W。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快-慢型AVNRT具有以下临床电生理特征:①快径不应期短、慢径不应期长。②心内电刺激无房室结双径路现象。③心动过速能由心房刺激诱发。④心动过速时AH间期<HA间期,冠状窦近端A波最提前。熟悉快-慢型AVNRT的电生理特征,对于鉴别房性心动过速及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十分重要,也是指导快-慢型AVNRT射频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初始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发作初始时的电生理特征。方法记录因阵发性房颤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房颤自发初始时的心内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肺静脉,分析①房颤发作前10个心动周期的特点及计算平均周长(CL);②诱发房颤或短阵心房激动的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配对间期(CI);③早搏指数(PI):即CI/CL。结果共42例患者,由房早诱发房颤85阵(Ⅰ组),诱发短阵心房激动23阵(Ⅱ组)。两组间比较,前者的CI和PI均明显短于后者,分别为(210±62msvs291±65ms,0.36±0.12vs0.48±0.12,P均<0.001)。房颤的诱发方式可分为2类:类型1(ⅠA组)为房颤发作前的10个心动周期相对恒定;类型2(ⅠB组)为房颤发作前的10个心动周期不恒定,表现为长短序列形式。85阵房颤中,ⅠA组有47阵(55%),ⅠB组有38阵(45%)。ⅠA组的CI与ⅠB组的CI无明显差异;ⅠA组的PI较ⅠB组的PI明显缩短(0.33±0.11vs0.39±0.12,P=0.02)。结论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的诱发方式存在周期相对恒定与长短序列两种形式;诱发房颤的房早发生较早。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犬左右颈迷走交感神经干对心脏变时与变传导效应的影响及差异.方法Mongrel杂种犬20只,静脉麻醉后,气管插管.分别在左右股动、静脉置入电极导管,监测犬血压、体温及心内电图并记录体表心电图;分离并暴露双侧颈迷走交感神经干,植入高频刺激电极,以不同电压强度刺激左右迷走交感神经干,测量心率、AH间期、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变化.结果刺激左右颈迷走交感神经干均可使窦性心率降低、AH间期延长、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减慢,且至0.6 V时均达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刺激电流强度的增加,窦性心率进一步下降、AH间期总体呈延长趋势、心室率总体呈减慢趋势;在同一刺激电流强度下,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强度(1.5 V)时,右侧迷走交感神经干刺激减慢窦性心率的程度显著大于左侧(P<0.01),但刺激左右两侧迷走交感神经干所引起AH间期延长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数目及心室率减慢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迷走交感神经干对心脏变时与变传导功能的调节属于双侧支配,其中窦房结的变时功能以右侧调节为优势,房室结的变传导功能则受双侧的均衡支配.  相似文献   
66.
射频消融治疗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性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对于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否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尚存在不同意见,本组回顾分析167例婴幼儿及儿童射频消融结果,评价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额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或愿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者,常规导管插管行电生理检查并标测消融耙点。结果 167例儿童一次成功率97.6%,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率100%,并发症<1%,随访观察无X线放射反应,对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的、有效的,可做为部分首选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但应在有通过学习训练合格的医师的单位开展。  相似文献   
67.
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抑制L-型钙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Ⅱ ,UⅡ )抑制L 型钙电流的调节作用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分别测定牛磺酸、UⅡ、牛磺酸 +U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 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细胞外钙浓度时 ,(1)牛磺酸 5mmol L、10mmol L使L 型钙电流峰值分别下降 45 .1%、35 .4% ;(2 )UⅡ 10 - 9mol L使L 型钙电流峰值下降 6 9.4% (P <0 .0 5 ) ;但先给予牛磺酸 5mmol L、10mmol L后 ,再加入UⅡ 10 - 9mol L ,L 型钙通道电流峰值分别下降 5 3.4%、37.9% (P>0 .0 5 )。结论 牛磺酸可使UⅡ对L 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减弱 ,具有较强的钙调节作用及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在典型心房扑动 (房扑 )射频消融中观察临近峡部的低位右房心内电图极性改变 ,来迅速判断是否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方法 对 10例典型房扑患者 ,沿三尖瓣环放置Halo电极 ,Halo远端紧邻峡部消融线 ,房扑发作中消融在房扑终止后行冠状窦起搏 ,窦性心律下消融则同时行冠状窦电极起搏 ,观察紧邻消融线低右房侧的心房电极电图起始部分的主波方向 (H电位 )的极性表现 ,并与最终双向阻滞评价结果比较。结果  8例在窦性心律下行冠状窦电极起搏时消融 ,2例在房扑发作中消融。 10例患者最终消融结果均为双向阻滞。 2例房扑发作时H电位极性均为负向 ,8例窦性心律下H电位极性均为正向 ,峡部缓慢传导时该极性仍为正向 ,形成双向阻滞后H电位极性变为负向。结论 典型心房扑动行峡部线性消融时 ,行冠状窦起搏观察到紧邻峡部消融线低右房侧H电位的极性改变可能是峡部消融成功的新指标。该指标简单、快速、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69.
目的主要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脊髓损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45岁。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非截瘫肌电图受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6.30岁。分别记录双下肢胫神经的F波的最小潜伏期、最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F波的最小潜伏期与F波的最大潜伏期的差值)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较F波的时间离散度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及非截瘫患者之间的差异。将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组(MOTOmed+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30例,进行了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分别为(9.0±1.8)ms vs(5.5±1.0)ms(P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84.5±6.2)%vs(89.5±5.7)%;P0.01]。脊髓损伤MOTOmed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TOmed组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常规治疗组低[(8.9±2.1)ms vs(10.4±2.2)ms;P0.01]。MOTOmed组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常规治疗组高[(84.2±7.1)%vs(80.4±6.8)%;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智能训练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的患者,提示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8月至2005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70例LADA患者,检测其颈总动脉及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匹配的T2DM患者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ADA患者IMT增加的危险因素。结果LADA和T2DM患者亚临床AS发生率相似(11.4%对17.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吸烟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颈总动脉IMT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HOMA-IR、性别及LDL-C是股动脉IMT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该组LADA与T2DM患者亚临床AS发生率相似。LDL-C、吸烟、性别、年龄及HOMA-IR可能是LADA患者IMT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