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患者男性,42岁;因1月前不慎从3m多处跌落,臀部着地,伤后腰部剧痛,双下肢感觉、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立即送往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半月后双下肢感觉有所恢复,下肢能在床上轻微被动,不能离开床面,大小便仍失禁,故来我院要求住院治疗。入院检查:抬入病房,L1~L4棘突轻压痛,后凸畸形,局部叩痛。双下肢肌力Ⅰ~Ⅱ级,肌张力下降;神经系统检查:腹壁反射,上中腹壁反射正常,下腹壁反射减弱;鞍区及两腹股沟以下皮肤感觉减弱,越至下肢运端皮肤感觉减弱越明显。双膝反射活跃,跟腱反射减弱。巴彬斯基征(-),查多克氏(…  相似文献   
72.
目的应用电阻片应变法测量骨盆髋臼骨缺损模型三翼臼固定后髋臼上方的应力值。方法成年男性尸体骨盆标本4只,无髋关节骨质缺损或畸形。于臼顶处造成节段性骨缺损,缺损面积约为髋臼面积的20%。根据三翼臼扩展角度不同分为0、36、45和60°4个实验组,并设立无缺损、无翼假体骨盆为对照组。在4只骨盆标本上各布置7组电阻应变花,1、2和3号位置为骨盆外侧与臼杯3个翼对应的髋臼上方,4号位置为骨盆外侧髋臼与骶髂关节连线近端,5、6和7号位置于骨盆内侧髋臼与骶髂关节连线由外下向内上方均匀分布。模拟单腿站立时髋关节负重情况,进行150、300、450、600、750和900N分级加载,收集各组各级加载和卸载时应变片应变信息。结果测试点最大等效应力为6.93MPa,最小等效应力为1.08MPa。结论骨盆髋臼骨缺损三翼臼固定后,在宿主骨没有引发高应力区,为翼间移植骨的生长提供了力学环境下的数据。  相似文献   
73.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PCM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起,对26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8例,女8例,年龄36-57岁,平均48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7例,两个节段及以上置换9例,共33个节段;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平均改善率为75%.X线和MRI检查示:突出间盘间隙减压充分,生理前凸重建良好,人工椎间盘间隙高度与邻近椎间盘高度相同.颈椎活动大部分接近正常.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表明人工椎间盘有很好的适配性,与上下终板嵌合紧密没有放射透光区或移位,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椎间盘移位或脱位.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获得良好的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4.
椎体成形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三维稳定性测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估在胸腰椎骨折后椎体成形术对恢复脊柱单元即刻三维稳定性的作用。方法7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测试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的中性区(neutral zone,NZ)和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程序:①完整状态;②骨折后状态;③椎体成形后;④3000次循环疲劳后。结果骨折后中性区和运动范围均明显增大。椎体成形后屈伸、侧弯、旋转在NZ及ROM均明显减少。疲劳后虽然有增加,但较骨折后明显减少。运动范围在椎体成形后和损伤前完整时比较无差别。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在离体常规负荷下可恢复脊柱运动单元的三维稳定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应用阶梯治疗方案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方法对24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应用阶梯手术治疗方案进行矫形。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8岁。术前主侧凸Cobb角128.8°±19.4°(93°~165°),后凸Cobb角108.8°±36.5°(36°-170°)。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NFVC%为62.0%±13.4%(29.0%~85.4%),FEVI%为63.9%±12.2%(32.3%-83.1%)。第一阶段于主弯上下方行双切口,应用后路双棒内撑开方法进行矫形;相隔4.4个月(2.8—6.5个月)后,第二阶段应用后路截骨行再次矫形。评估2次术后侧凸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与第二阶段术前肺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外观畸形明显改善。第一阶段手术治疗后,测量术后主侧凸Cobb角为76.9°±18.2°(43°-110°),矫形率40.6%.后凸Cobb角为62.3°±20.9°(19°-110°),矫形率41.3%。其肺功能也有所改善,第二阶段手术前复查肺功能显示FVC%为72.1%±10.8%(57.3%-103.8%),FEVI%为79.6%±12.6%(58.3%-121.0%)。第二阶段术后测量主侧凸Cobb角为44.5°±10.1°(21°-60°),后凸Cobb角为30.9°±9.7°(10°-46°)。综合统计2次手术矫形效果,主侧凸矫正率为65.6%,后凸矫正率为70.1%。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9.2个月(3—24个月),最终侧凸矫形率为63.5%,后凸矫形率为67.0%。其中1例患者在第二阶段术后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患者出现左下肢根性疼痛及麻木,1例出现第一阶段术后断钉,无严重神经及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采用阶梯手术治疗方案,可安全、有效地进行侧弯及后凸矫形,同时可避免严重神经及脏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58岁,平均28.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trunk shift,TS)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其临床疗效,使用Frankel分级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68.9±108.3)min(312~7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173.7±1 226.6)mL(800~5 100mL),随访时间平均22.5个月(12~40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24±20.4)°(91°~160°),侧凸Cobb角平均(87.2±45.2)°(0°~156°);术后后凸角平均(46.8±21.5)°(10°~120°),侧凸角平均(49.1±26.9)°(0°~109°),矫正率分别为62.3%和45.2%;末次随访时后凸、侧凸Cobb角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由术前的(38.6±17.2)mm减少至(11.5±11.2)mm,SVA由术前(33.5±11.4)mm减少到术后(9.6±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14例次(37.8%)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0.8%),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次(27%),包括胸腔积液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螺帽脱落1例。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应充分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定位诊断及术式选择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53例,男20例,女33例;年龄57~85岁,平均6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根据责任节段行手术治疗,A组采用开窗减压、间盘摘除术;B组采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前、术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单节段责任间隙40例,两节段11例,有2例在神经根封闭后症状缓解不到30%,未再行手术治疗。A组(18例)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5.8±2.3)分、(12.3±1.6)分、(11.9±1.3)分,VAS评分分别为(7.6±1.6)分、(2.3±1.5)分、(1.8±1.1)分。B组(33例)进行单节段融合29例,两节段融合4例,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5.5±2.1)分、(11.8±1.8)分、(11.6±1.5)分,VAS评分分别为(7.4±2.3)分、(2.5±1.2)分、(2.1±1.5)分。术后及最后随访时JOA、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B组术前、术后JOA、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是明确责任节段准确而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减小手术范围,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8.
新型可注射性人工髓核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新型可注射性人工髓核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用聚碳酸酯聚氨酯(PCU)被囊和硅橡胶填充物制备而成的人工髓核在生物力学测试机上进行压缩模量试验、静刚度试验、动刚度试验、屈服极限试验,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以10N/s的速度对假体纵向缓慢加载到150N、250N、350N、500N、1000N时人工髓核的应力和应变成非线性关系,弹性模量约为2.5MPa:以10N/s的速度纵向加载到1000N过程中静刚度逐渐增大,且为非线性;以10N/s的速度缓慢纵向加载到400N时,动刚度在0.5~3Hz激振频率范围内其应力滞后于应变的相位角约为13°,在激振频率为3Hz时,动刚度约为静刚度的3.5倍:以10N/s的速度从500N~2000N范围内缓慢加载,填充物没有塑性变形;在1200N时,1个假体发生屈服.结论:新型可注射性人工髓核具有良好的粘弹性,抗形变能力强,可试用于动物体内研究,但材料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估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MEP)监测在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术中出现神经监测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全麻下进行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54例患者,男19例,女35例。术中均应用SSEP和TcMEP联合监测。统计比较单模式SSEP、单模式TcMEP及双模式联合监测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术中出现真阳性电生理监测变化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联合SSEP及TcMEP监测成功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最高。54例患者中共有14例(25.93%)出现阳性电生理监测变化。经术中干预后,随访时最终2例(3.70%)未恢复至术前神经功能状态。术前合并胸椎管狭窄、主弯Cobb角130°为出现真阳性电生理变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中,联合SSEP及TcMEP监测能有效地检测早期脊髓损伤,有更好地进行预警的价值。积极进行干预能扭转电生理变化并可以避免严重脊髓损伤并发症发生。翻修术中截骨矫形过程出现电生理变化概率较高。术前合并胸椎管狭窄以及主弯Cobb角130°的患者更易导致真阳性监测变化发生。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3 mg/ml牛骨胶原肽(Bovine collagen peptides,BCP)对人成骨细胞(Human osteoblast,HOB),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分化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MC3T3细胞中BCP对Runx2表达的影响;分离培养HOB,利用对硝基苯磷酸比色法检测3 mg/ml BCP对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含量的影响;骨钙素(osteocalcin,OC)ELISA法测定BCP对OC含量的影响;茜素红矿化染色检测BCP对HOB矿化,然后用5%高氯酸进行脱色,用吸光度法检测BCP对人成骨细胞矿化程度。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14 d后BCP处理的MC3T3细胞中Runx2蛋白表达水平(0.178±0.201)与CN组(0.146±0.582,P0.05)比较,有增高趋势。ALP染色结果表明,BCP混合物处理组的ALP的染色面积(33859±8221)在第10d与CN组(19900±2796)相比,显著增加(P0.05),表明BCP混合物能促进人成骨细胞早期的ALP表达量。BCP混合物处理组的OC吸光度值(0.137±0.014)在第14d高于CN组(0.086±0.023,P0.05),表明BCP混合物能促进人成骨细胞晚期阶段的OC含量。茜素红矿化染色结果表明,3mg/ml BCP能显著促进HOB的矿化骨基质的形成。当使用5%的高氯酸脱色后,BCP处理组在490 nm处测吸光度值(0.579±0.093)显著高于CN组(0.193±0.021,P0.01),表明BCP混合物能促进人成骨细胞的矿化。结论 BCP在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骨基质的形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综合上述结果,本文为BCP混合物在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潜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