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JAK2酪氨酸激酶点突变(JAK2V617F点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检测25例血红蛋白量(HGB)男185~200 g/L,女165~200 g/L组(A组)及18例血红蛋白量男、女>200 g/L组PV患者(B组)、30例健康体检者(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AK2V617F点突变率;并比较PV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量(HG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BPC)等临床特征.结果:43例P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AK2V617F点突变率为88%;25例A组及18例B组P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点突变率分别为88%,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0例C组点突变均为阴性;43例PV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与点突变阴性组比较,两组在发病年龄、HGB、HCT均无统计学差异;阳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2.8±6.0)×109/L、(486±108)×109/L,均显著高于阴性组的(7.9±1.1)×109/L、(320±97)×109/L,P<0.05.结论:JAK2V617F点突变结合血红蛋白量测定可以作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依据.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临床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MM初诊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分析3组之间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Th17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结果初诊MM患者外周血Th17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reg、Th1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Treg、Th1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h1及CD4+CD25+细胞比例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4+Foxp3+细胞比例及Treg/Th17、Th1/Th17比值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M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在初始T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取得了极化优势。治疗后Th17细胞极化优势现象明显改善,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MM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miR-342-3p及靶基因EVL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建立应用颈环式结构引物反转录扩增微小RNA(miRNA)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对miR-342-3p及靶基因EVL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5例MM患者中miR-342-3p相对表达量为7.6±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M细胞株U266中miR-342-3p相对表达量为7.0±3.2,较对照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5例MM患者中EVL基因相对表达量为6.3±3.2,较对照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MM细胞株U266中EVL基因相对表达量为4.3±1.1,较对照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存在miR-342-3p及EVL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为研究MM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4.
本文用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HIP_1、HIP_2)对1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内血小板的分布及被破坏情况作了免疫酶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主要分布于脾脏的红髓内,以 HIP_2~ (GPⅡb/Ⅲa)者为主,术后有效组 HIP_2~ 血小板数明显高于无效组,巨噬细胞在血小板的破坏中仅起了清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维生素A的方法,以评价人体维生素A营养状况。方法移取血清,加入乙腈乙醇混合溶液及正己烷进行萃取,旋涡混合、离心后,移取正己烷层氮气吹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后进样。色谱条件:XTerraTM RP18色谱柱,5μm,3.9 nm×150 mn,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 水(92:8);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25nm。结果维生素A在25~800ng/mL浓度范围呈线性,R2=0.9993, 平均回收率为95.2%,RSD<7%,全部操作可在30min内完成。结论改进的检测人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的方法, 快速、灵敏、准确,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6.
27.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甲氨蝶呤及多聚谷氨酸甲氨蝶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氨蝶呤及多聚谷氨酸甲氨蝶呤的方法.方法:待测样品加入10%三氯醋酸溶液沉淀蛋白,旋涡混合、离心,取上清液进样.XTerraTMRP18(3.9 mm×1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和磷酸盐缓冲液(7.5 mmol·L-1,pH 7.3)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样品温度15℃;柱温30℃;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309 nm.结果:五聚谷氨酸甲氨蝶呤、四聚谷氨酸甲氨堞呤、三聚谷氨酸甲氨蝶呤、二聚谷氨酸甲氨蝶呤、甲氨蝶呤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194,4.147,5.488,6.738,8.063 mim线性范围1.562 5~400/μmol·L-1,甲氨蝶呤及多聚谷氨酸甲氨蝶呤的回收率为89.01%~105.54%(RSD<5%);最低检测浓度0.01/μmol·L-1(S/N>3),9 min内可完成5种组分的分析.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分析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28.
铅中毒可导致腹痛或贫血,无明确接触史的铅中毒易被误诊。该病例患者因长期服用铅含量超标的治疗乙肝的偏方中药丸导致铅中毒,出现腹痛和贫血症状,又被作为消化道或血液系统疾病考虑而延误了确诊。提示临床医生询问病情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服药史,提高对药源性铅中毒的警惕性。同时,患者应尽量在正规医院就诊,不能盲目相信偏方,避免类似遭遇。在驱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尿锌、铁排出增多,血清铜、锌、铁含量降低。因此,驱铅治疗时监测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并给予相应损失元素的补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从G-CSF动员的外周血细胞(PBC)悬液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样(F-L)细胞的特性。 方法: 取PBC中贴壁细胞分4组培养:①RPMI-1640组;②L-DMEM组;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④白细胞介素-3(IL-3)组。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培养的F-L细胞特性。 结果: 培养2-3周后,4组均能收获到F-L细胞,细胞贴壁生长,但不融合,不能连续传代培养,③④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①②组,4组F-L细胞表型相似:CD33+、CD11c+、CD64+、CD14+、CD45+、HLA-DR+、CD86+、CD34-、CD38-、CD3-、CD19-、CD56-、CD29-、CD44-、CD105-;与单核细胞(PB-M)表型差异仅CD38表达不同而与间质干细胞(MSC)或树突状细胞(DC)表型明显不同。 结论: 从PBC培养的F-L细胞为巨噬细胞,不是MSC或DC;G-CSF、IL-3能提高F-L细胞培养数量,不改变PB-M向巨噬细胞分化的分化方向。  相似文献   
30.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HLA-DR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和其HLA-DR表达变化及血浆中DC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4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57例乳腺癌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的外周血DC前体细胞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及其HLA-DR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57例乳腺癌患者中, 2例Ⅲ期、4例Ⅳ期外周血pDC缺乏,其余患者Ⅰ、Ⅱ、Ⅲ、Ⅳ期外周血pDC1/pDC2比值分别为1.62±0.59、1.41±0.63、0.91±0.32、0.81±0.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94±0.44,P<0.05);Ⅰ、Ⅱ、Ⅲ期患者术后1周pDC1/pDC2比值为1.71±0.47、1.52±0.54、1.04±0.36,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6个月pDC1/pDC2比值分别为1.92±0.72、1.63±0.65、1.28±0.34,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仅Ⅰ期患者恢复正常(P>0.05),Ⅱ、Ⅲ期患者仍然显著降低(P<0.05)。乳腺癌患者pDC亚群HLA-DR表达以及血浆中IL-12p40、 IL-10、IFN-γ、IL-4水平及IL-12p40/IL-10、IFN-γ/IL-4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Ⅰ-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pDC1/pDC2比值降低,部分Ⅲ、Ⅳ期患者外周血pDC缺乏。pDC的HLA-DR表达及DC分泌相关细胞因子的能力没有同步变异。术后患者pDC亚群Ⅱ、Ⅲ期明显改善,Ⅰ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