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VEGF-C表达与T1期肺腺癌高度淋巴管转移潜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scular endothelial growtn factor C,VEGF-C)的表达与T1期肺腺癌高度淋巴管转移潜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52例T1期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与20例肺良性疾病组织中VEGF-C mRNA的表达,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VEGF-C mRNA在22例(42.3%)肺腺癌组织中表达,而在肺良性疾病组织中未见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中VEGF-C mRNA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P=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腺癌组织中VEGF-C mRNA的阳性表达是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928, P=0.019).结论:VEGF-C在T1期肺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VEGF-C可能是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调控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42.
胸腺上皮肿瘤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胸腺上皮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临床上通常根据Masaoka分期及WHO组织学分型判定其良、恶性.本文通过对89例TET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WHO组织学分型与Masaoka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同分期、分型TET的手术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999年3月~2009年6月经手术确诊的89例T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TET Masaoka分期、WHO组织学分型及手术切除情况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Masaoka分期:I期39例(43.8%),Ⅱ期15例(16.9%),Ⅲ期31例(34.8%),Ⅳa期4例(4.5%),无Ⅳb期患者;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I期100%;Ⅱ期92.9%;Ⅲ期62.1%;Ⅳ期25.0%o WHO组织学分型:A型7例(7.9%),AB型16例(18.0%),Bl型13例(14.6%),B2型18例(20.2%),B3型13例(14.6%),C型22例(24.7%);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100%,94.1%,80.0%和54.5%.手术完全切除69例(86.3%),不完全切除或活检11例(13.8%),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和9.1%0Masaoka分期、WHO组织学分型、手术切除的完整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WHO组织学分型与Masaoka分期有高度相关性(P=0.000),两者皆可指导临床治疗.手术完全切除是TET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 了解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伴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368例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组男性289例,女性79例,年龄38~79岁,平均56岁.术前临床分期I~Ⅲ期.全部患者采用Ivor-Lewis手术(右胸及上腹部两切口)行食管大部切除加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全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8个月.结果 腹腔淋巴结转移58例(15.8%),其中T1-2患者占36.2%(21/58);有13.8%(8/58)的患者为跳跃性腹腔淋巴结转移,均发生在T1-2患者中.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10.3%,低于胸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18.3%.远处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无1例达到5年生存(0/16).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和远处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胸中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高,应该选择有利于腹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手术方式.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不良,尤其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和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44.
N0期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病理诊断区域淋巴结无转移癌 (pN0 期 )食管癌根治切除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 4 3例pN0 期食管鳞癌患者 16 6枚根治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 (pN0 )区域淋巴结的黏蛋白 1(MUC1)基因mRNA进行检测 ,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术后 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 ,监测肿瘤的早期复发 ,比较 pN0 淋巴结MUC1基因mRNA表达与否的肿瘤患者复发率差别。 结果  18例患者 (42 % )的 2 6枚 (15 7% )淋巴结检测到MUC1基因mRNA的表达 ,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 ,TNM分期由Ⅰ~ⅡA 期上调为ⅡB~Ⅲ期 ;12例患者肿瘤复发 ,其中淋巴结微转移者 9例 ,无转移者 3例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 χ2 =5 7,P <0 0 5 )。 结论 pN0 期患者手术后肿瘤的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5.
食管癌Ivor-Lewis 手术及预后的Cox回归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洲  刘相燕  刘凡英  陈景寒 《肿瘤》2004,24(3):286-289
目的总结Ivor-Lewis二切口手术对中、下段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5~1998年间,采用Ivor-Lewis 手术根治性切除的136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5例(3.7%),幽门不全梗阻4例(2.9%),乳糜胸2例(1.5%).围手术期死亡2例(1.5%).Ⅰ期、ⅡA期、ⅡB期和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46.1%、12.5%和7.4%,四组间比较差别显著(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P=0.003,RR=2.6)和N1(P<0.001,RR=3.4)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Ivor-Lewis 手术无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患者的预后取决于T分期及N分期.该手术可以治愈多数Ⅰ期和部分ⅡA期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但是对于ⅡB期和Ⅲ期患者,单纯手术的远期疗效欠佳,应该加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6.
心脏移植大鼠外周血T细胞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心脏移植大鼠外周血中的T细胞受体(TCR)进行测定,旨在探讨TCR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近交系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分别购于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和山东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受体的预处理:将制备好的供体脾细胞(SPC)(510)×107个自SD受体的尾静脉内注入(第0d,d0),第2d自SD受体的尾静脉内注入环磷酰胺(CP)50~80mg/kg体重。3.颈部心脏移植术:采用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即将供心的无名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行…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分析Mu趾甲皮瓣,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方法:1992年5月—2001年3月共施行移植Mu趾甲皮瓣25例,第2足趾移植35例,Mu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共同移植3例,第2、3足趾共同移植2例。分别再造了拇指、示指和中指。结果;术后65例全部成活,再造的手指外形满意,功能恢复优38例,良18例,可8例,优良率为86%。供足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术前详细检查,合理设计,人员安排,手术时机的把握,术中血管异常或危象的正确处理以及供足功能的恢复,再造手指的功能锻炼是手指再造缺不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离体心脏低温较长时间保存后冠脉流量减少的发生机制。方法: 离体大鼠心脏在不同的保存液中0℃8h保存后再灌注,应用作用于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的药物,观察冠脉流量(CF)、冠脉血管阻力(CVR)及再灌注前、后的水肿程度。结果: 心脏0℃8h保存-再灌注后,各实验组CF均降低(P<0.01),CVR升高(P<0.01)。应用作用于血管内皮的药物(5-HT)后,山东医科大学心脏保存液-1号(SDMC-1)组,Collin's组:CF降低;CVR升高。而Stanford组CF无变化,CVR升高;SDMC-2组CF显著增加(P<0.01),CVR降低(P<0.05)。而应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腺苷)后,4组CF均增加,CVR均降低(P<0.01)。保存末4组的水肿程度基本相同,再灌注后,Collin's组水肿加重,Stanford组水肿显著加重,SDMC-1、2组无变化。结论: 冠脉血管内皮结构或功能的损伤是引起CF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癌基因K-ras点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及淋巴结癌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NSCLC原发灶及31例淋巴结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的表达;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正常肺组织及淋巴结组织作对照);根据不同的变量类型及目的,采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x2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的表达率为(15.35±6.24)%,明显低于NSCLC原发灶的(39.68±12.46)%,t=2.06,P=0.034;且与NSCLC原发灶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下调明显呈正相关,rs=0.487,P=0.008.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阳性的NSCLC原发灶中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经典HLA-Ⅰ类抗原阴性表达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为54.5%(6/11),低表达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为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38,P=0.042.结论: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下调是NSCL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之一,癌基因K-ras突变与NSCL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黏蛋白1 C亚基(MUC1-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定位及在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 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MUC1-C在食管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细胞核内的表达;运用穿膜肽Go-201抑制MUC1-C入核后,集落实验及CCK-8实验检测食管鳞癌细胞的活性、生长和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食管鳞癌细胞凋亡率。 结果 MUC1-C在食管鳞癌组织细胞核内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抑制MUC1-C入核后食管鳞癌细胞活性、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降低,凋亡率增高。 结论 MUC1-C通过入核发挥作用,能诱导和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恶性生长、增殖、迁移、侵袭,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