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6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53、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胰腺癌组织中VEGF、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7%和5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表达率(P < 0.01),胰腺癌组织中MVD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和分期有关(P=0.038,P=0.045),VEGF表达与MVD有相关性(r=0.294 P=0.043).p53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P < 0.05)而与VEGF、MVD之间无关.MVD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MVD与生存期存在负相关(r=-0.371 P=0.01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53、VEGF和MVD都不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p53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分子事件的晚期事件,可作为评价胰腺癌预后的一项指标,抗血管生成可能有利于胰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持续小剂量优福定(UFT)对MKN-45荷瘤裸鼠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建立荷瘤动物模型,用UFT和环磷酰胺(CTX)对荷瘤动物模型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及毒副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EP);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持续小剂量UFT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CEP和MVD含量下降显著,而持续小剂量CTX虽然抑瘤率较持续小剂量UFT高,但却未抑制CEP和MVD含量。结论:持续小剂量UFT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对MKN-45胃癌细胞荷瘤裸鼠产生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103.
胰腺癌的分子变化基础及分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是多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 ,包括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基因组维持基因等发生异常。最近发表的胰腺癌上皮肿瘤进展模型将胰腺导管腺癌的形态学特点和遗传学突变联系起来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p53与HBV相互作用对7721细胞凋亡及p21启动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HBV与p5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选用7721肝癌细胞系(表达野生型p53,HBV阴性)为靶细胞,应用磷酸钙转染法,将pCMVp53单独或者与野生型HBV质粒(pCMVHBVa)、突变型HBV质粒(pCMVHBVb)共转染细胞,用annexin-V-FITC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各组另与含有p21基因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21-luc共转染细胞,通过检测荧光毒酶的表达,了解p21启动子的活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的pCMVp53质粒转染7721细胞系能够促进p21报告基因的表达,细胞凋亡率升高;pCMVp53与pCMVHBV。共同转染时,对p21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增强、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与pCMVHBVb共转染时则否。提示HBV在该细胞内的复制能够诱导增强p53的作用并对其下游基因p21的转录有促进作用,导致细胞凋亡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5.
肿瘤抑制基因,ING1,定位于人染色体13q33-34,主要编码蛋白p33ING1b,细胞核内表达.p33ING1b蛋白主要参与肿瘤的发生、细胞凋亡、DNA修复、细胞周期调节、衰老、锚着依赖性生长和化学敏感性等重要细胞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06.
选用P53状态不同的Hep3B、PLC/PRF/5、HCC—9204、HepG2、HepG2215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分析观察各细胞P53蛋白以及P53下游基因p21、mdm2蛋白表达情况;将报告基因PG13-CAT转染细胞,通过观察CAT酶表达水平反映各细胞中P53的反式活化功能;P21—LUC质粒细胞内转染,比较不同细胞中P53对P21启动子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PLC/PRF/5细胞中P53蛋白高表达、低功能,但P21蛋白以及报告基因P21—LUC转染细胞后荧光素酶均具有较高水平表达;Hep3B细胞中P53蛋白无表达、无功能,P21蛋白低表达,MDM2蛋白表达相对较高;HCC—9204细胞具有较高MDM2表达,P53蛋白表达及功能均较低,P21亦呈低表达;HepG2215较HepG2细胞具有较高的P53、P21蛋白表达,P53活化报告基因的活性也较强。结果提示,肝癌细胞中P53活性与其表达水平、存在状态有关;某些细胞中P21的活化表达存在不依赖于P53的途径;MDM2与P53的表达具有负性相关倾向。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进一步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与p53的作用关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HBV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SMMC-7721肝癌细胞系(表达野生型p53,HBV阴性)为靶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MVp53单独或者与野生型HBV质粒(pCMVHBVa)、变异型HBV质粒(pCMVHBVb)共转染细胞,用annexin V-FITC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各组分别共转染报告基因:PG13-CAT,含有p21基因启动子的p21-LUC,通过CAT酶以及荧光素酶的检测,观察p53活性情况以及对p21启动子的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转染组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单独的pCMVp53质粒转染SMMC-7721细胞系能够促进p21报告基因的表达,细胞凋亡率升高;HBVa质粒与pCMVp53共同转染可使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水平,p53对报告基因PG13-CAT的活化作用以及对p21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增强,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而与pCMVHBVb共转染时则不能。结论 HBV在细胞内的复制可能通过使p53蛋白半衰期延长,及p53蛋白的表达及作用增强,促进p53下游基因p21的转录,导致细胞凋亡率增强,细胞生长受到抑制;p53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对HBV的复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72例胃癌组织中Cx4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癌浸润程度、分化、分期等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x43在T、T 期和T、T 期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和41.3% (P=0.002);在高/中分化和低/未分化的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1% 和38.8% (P=0.003);≤6cm癌组织中的Cx43阳性表达率为46.2%,>6cm的癌组织中为38.1% (P=0.024);Cx43在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3%和41.3% (P=0.006);Cx43在Ⅰ、Ⅱ期和Ⅲ、Ⅳ期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和40.5% (P=0.002)。生存分析显示,Cx43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x43的表达与人胃癌的组织分化、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预后相关,可能参与人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可能是胃癌预后相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人胆囊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技术检测KISS-1在59例胆囊癌(其中肝脏侵犯13例,淋巴结转移13例)、7例癌旁和6例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KISS-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和癌旁组织(P<0.05).在胆囊癌中,KISS-1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而与胆囊癌的浸润深度、肝脏侵犯及临床分期(Nevin分期)有关(P<0.01).KISS-1在Ⅰ Ⅱ期和Ⅲ Ⅳ期以及V期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3%、57.1%和27.8%,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2).结论 KISS-1的表达降低与人胆囊癌的发生及其侵袭、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构建胆管癌诱导模型并探索其在肿瘤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给予SD雄性大鼠饮用硫代乙酰胺,定期观察肝脏成瘤情况。并利用阿司匹干预该模型的发展过程,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成瘤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了碳酸酐酶-2(CA2)在胆管癌发生和干预前后的表达。结果 经过5个月的喂养硫代乙酰胺,100%的SD大鼠都形成了肉眼以及镜下可见的肿瘤。第3个月(12周)时,即看到肝内明显的纤维化。第4个月(16周)时,所有的老鼠都出现了纤维化以及镜下可见的肿瘤。第5个月(20周)时,所有的老鼠都形成了清晰性的肿瘤。利用阿司匹林来干预组的肿瘤发生率为25%(2/8),对照组肝内肿瘤的发病率100%。CA2随着胆管癌的发生表达率逐步上升,而阿司匹林干预后其表达率下降明显。结论 硫代乙酰胺能够成功的诱导肝内胆管癌的发生而该模型可以用于肿瘤的化学预防。阿司匹林能够阻断肝内胆管癌的发生,是非常有潜力的预防肝内胆内癌发生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