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冯伟民系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四十余年,为杭州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T作指导老师、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学术带头人。善治面神经瘫痪,倡导疏风牵正、浅刺多捻,  相似文献   
92.
龚燕  楚佳梅  陈立群 《中医杂志》2014,(10):862-864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气阴两虚型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主穴:支沟、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合谷,行平补平泻法;配穴:气海、膻中、太溪、太冲、血海,采用补法;留针30min,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艾灸热敏腧穴治疗,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每天1次,每次30min。两组均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4天观察疗效。治疗前后评定患者便秘症状评分、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正常的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正常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组治疗结束后14天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优于治疗组的53.33%(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气阴两虚型便秘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93.
背景:在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系统高表达的多梳蛋白家族成员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具有明确转录抑制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可能是一个有别于同源基因Bmi1的新的神经干细胞调控因子。 目的:检测体外神经细胞分化模型小鼠畸胎瘤P19细胞中神经发育相关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在基因组上的结合靶点。 方法:扩增未分化状态的小鼠畸胎瘤P19细胞系(内源性高表达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基因),使用兔源抗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多克隆抗体进行P19细胞的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并结合采用高通量芯片检测技术(ChIP-on-chip)检测捕获靶基因序列,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结合靶点临近基因功能的分类特点。 结果与结论:筛选出约1 280个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结合靶点,靶点临近或所在基因的功能主要与分化、发育、转录及其调节、神经发生等密切相关。提示全基因组结合靶点分析可有效揭示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基因在体外神经干细胞分化模型P19细胞中结合并可能参与调控的靶基因谱的分布特点,有利于下一步深入开展干细胞调控相关因子神经系统多梳蛋白1的下游信号通路研究。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筛选人源膜表面黏附分子NECL1蛋白胞内区相互作用蛋白。 方法 构建含人NECL1蛋白胞内区氨基酸编码序列的诱饵质粒pGBKT7-NECL1C,对人胎脑cDNA文库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用GST pull down实验进行体外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结果 酵母双杂交阳性克隆测序后显示共存在9段不同序列(存在重复克隆)。比对氨基酸序列得到5个可能相互作用蛋白。通过GST pull down 实验验证了其中两个蛋白与NECL1胞内区的相互作用。结论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获得了一些候选的NECL1胞内区相互作用蛋白。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人源D-酪氨酰tRNA脱酰基酶(h-DTD)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原核表达纯化的h-DTD的体外脱酰酶活性;用Western blot法分析h-DTD在各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谱;用膜片钳技术检测SH-SY5Y细胞全细胞电位。结果 h-DTD具有体外脱酰酶活性,并在脑组织中高表达。在h-DTD蛋白存在的情况下,游离的D-氨基酸及L-谷氨酸能激活谷氨酸敏感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结论 在神经系统,h-DTD蛋白可能通过维持游离D-氨基酸的浓度来影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和评价ELISA和HPLC两种方法检测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 之间的差异。〔方法〕用两种检测方法同时检测大量样品 ,并做加标回收试验。〔结果〕ELISA法和HPLC法相对误差平均值为 5 .2 5 %。在AFB1 浓度为0 .5~ 12 .5ppb时 ,ELISA法回收率为 3 5 .2 1%~ 15 5 .13 % ,HPLC回收率为 3 3 .74%~ 75 .70 %。〔结论〕ELISA法比HPLC法操作简便 ,快捷 ,回收率较理想  相似文献   
97.
鼓槌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鼓槌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及Sephada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syringare sinol(1),5α,8-αepidioxy-24(R)-methycholesta-6,22-dien-3-βol(2),trans-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ic acid octacosyl ester(3),defusin(4),3,4-dihydroxy-benzoic acid(5),3,4-dimethoxy-benzoic acid(6),vanillic acid(7),3,4-dimethoxy-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8),3,5-dibromo-2-amino-benzaldehyde(9),heptadec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10)。结论:化合物1,2及6~10均为首次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8.
Thewomenwithover6Oyearsoldsufferoftendysuriaanddrippingurination,andthesymptomsshowthetendencytoexacerbateyearbyyearwithadvanceoftheageandgeneralas-thenia.Modernmedicinedoesoftennothavepropertherapyforthesymptoms.Underguid-anceofTCMtheoriestheauthorshavea…  相似文献   
99.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间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法研究66例吸烟COPD患者、42例吸烟非COPD患者及43例不吸烟非COPD患者的TNF-α308及TNF-α238位点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1)吸烟COPD组与吸烟非COPD组、吸烟COPD组与不吸烟非COPD组在308及238位点上的基因型(GG、GA、AA)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吸烟COPD组和吸烟非COPD组A等位基因频率在308与238位点分别为3.4%、6.1%及5.1%、2.4%,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重度COPD组与轻中度COPD组在这两位点的基因频率也无明显不同,分别为(2.2%对4.2%和4.3%对5.6%)(P>0.05),且在这两亚组中TNF*2等位基因仅以TNF1/2的杂合子形式存在。(4)吸烟COPD组与吸烟非COPD组,吸烟COPD组与不吸烟非COPD组相比血中TNF-α浓度明显增高,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NF-α308及TNF-α23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吸烟有关的COPD易感性及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TNF-α与COPD的发生相关,可能与其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0.
孙莹  段丽芬  王惠萍  王春霞  王左华  龚燕  张霞 《重庆医学》2021,50(23):4043-4047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痫(RE)早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接诊的癫痫患儿65例,将其分为RE组(n=22)和药物有效性癫痫组(药物有效组,n=43).比较两组患儿的相关资料,分别以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分析儿童RE早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局灶性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类型改变、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智力障碍及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初次发病年龄、初次治疗前发作频率、初次治疗效果、癫痫发作类型种类、发作间期脑电图(EEG)显示固定病灶性异常、治疗前EEG显示弥散性非癫痫波样异常及癫痫性脑病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治疗前发作频率、初次治疗效果、癫痫发作类型种类、发作间期EEG显示固定病灶性异常及癫痫性脑病,均为儿童R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初次治疗前发作频率及治疗效果、癫痫发作类型及发作间期EEG显示固定病灶性异常等为儿童RE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干预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