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95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穴留针30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 min及起针后30、60、120 min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读值。结果:3个月经周期每个周期针刺5 min后患者疼痛程度开始明显降低;3个月经周期针刺前即时VAS读数逐渐下降,与第1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累积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78例,随机分为单穴(十七椎穴)组34例和多穴(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穴)组44例。观察针刺前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变化,并比较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5 min后,两组VAS读数均开始明显降低;两组3个月经周期针刺前即时VAS读数均逐渐下降,与第1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月经周期起针后60 min,在第2月经周期起针后120 min多穴组与单穴组比较,VAS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VAS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都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单穴、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均具有累积镇痛效应。针刺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可单取十七椎穴。  相似文献   
63.
正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ML)是发生于回肠、结肠区域的肠系膜淋巴结的炎性反应,好发于儿童及18岁以下青少年,尤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经常出现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中或者发生于肠道感染之后,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1])。笔者采用针刺"尺腹"、公孙穴配合隔药灸脐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2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造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与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症状、一般情况的改变,以及治疗后30 min内的扭体潜伏时间及扭体次数,比较各组疗效差异。结果: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隔药灸脐法疗效最明显;在改善每日饮水量和体质量增长率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艾条灸脐法(P0.01),艾条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P0.01);在改善每日进食量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延长扭体潜伏期、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P0.01);在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结论:脐疗可以减轻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改善饮水量、进食量、体质量增长率等一般情况,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隔药灸脐法疗效优于艾条灸脐法,艾条灸脐法疗效优于药物贴脐法。  相似文献   
65.
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确切,目前相关研究日益增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生殖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阿片类物质、免疫系统、氧自由基、嘌呤代谢、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等方面综述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为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的参考依据。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66.
目的:以口服克罗米芬(CC)为对照,观察隔药灸脐法对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设计,将9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脐法和口服安慰剂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隔模拟剂灸脐法和口服CC的治疗方法,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妊娠率、排卵率、中医证候积分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妊娠率、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治疗组能够促排助孕,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7.
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三期综述了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优势,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23篇。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时间、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名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针三阴交组,每组各25例,采用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价3组患者治疗前、第1、2、3月经期及随访期下腹部疼痛情况及疼痛引起的额外卧床时间。结果 第2、3月经期,隔药灸脐组对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改善优于隔淀粉灸脐组和针三阴交组(P<0.05~0.01);对额外卧床时间的改善优于针三阴交组(P<0.01)。随访期隔药灸脐组对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的改善优于隔淀粉灸脐组和针三阴交组(P<0.05~0.01)。结论 隔药灸脐组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改善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痛经中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挖掘,研究其用药规律。以中华医典所收录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源,结合手工检索,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1)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类药物为主,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当归、五灵脂、肉桂、延胡索,各7次;2)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性方面以温热类居多,占总药物频次的56.9%,其使用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寒凉类药物和平性药物;3)药物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味方面,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且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苦味和甘味药物;4)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药物在归经方面,较多归属于肝经、脾经、胃经药物。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为:药性方面多用温热类药物,药味方面以辛、苦、甘味应用频次较高,归经方面以归肝、脾、胃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70.
针刺可刺激或损伤肥大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肥大细胞(MC)上广泛存在着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PV),TRPV通道参与调节MC功能。近年来对MC、TRPV与针刺效应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现将MC、TRPV与针灸效应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