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通过观察月经来潮前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穴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针刺十七椎穴)20例予针刺疗法3个疗程,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20例。参照COX痛经症状量表(theCoxMenstrualSymptomScale)进行痛经临床症状评分,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痛经症状总频率(持续总时间)和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总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痛经症状总频率(持续总时间)总分和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总分持续下降,第三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十七椎穴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穴位,可于经前单用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52.
合谷刺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科、神经内科疾病,如颈椎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等,在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体征方面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单独应用较少,常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透穴针法、电针、齐刺、输刺、放血疗法、滞针、温针灸、隔姜灸、催气手法、舒筋弹拨推拿法、正骨推拿、运动疗法等;针具多选毫针或圆利针...  相似文献   
53.
我院自 1991~ 1998年收治 25例尿道下裂患者均行 1期手术,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4.
摘要:目的:探讨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采取《内经》毛刺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常规针刺组给予普通针刺,《内经》毛刺法组给予《内经》毛刺法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有效率,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的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首次治疗后《内经》毛刺法组较常规针刺组VAS 评分降低更显著;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90.00%低于《内经》毛刺法组总有效率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经》毛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较普通针刺效果更好;《内经》毛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可及时止痛,明显减轻患者压痛症状,且明显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性质及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27例,于月经第一天疼痛发作时针刺十七椎,连续治疗三天,治疗三个周期,并于每个月经周期结束后让患者及时填写SF-MPQ量表。结果:治疗后PRI、VAS、PPI较治疗前均产生显著差异。结论:针刺十七椎穴可以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各种疼痛症状及不良情绪;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强度。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穴,观察其不同留针时间的镇痛效应变化及规律,为临床确定最佳留针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 min组30例,留针30 min组30例及空白等待组30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治疗前后随时间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针刺组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10 min时开始显现,镇痛效应随留针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5);留针30 min组疗效明显优于留针20 min组(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止痛作用,留针30 min优于留针20 min。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法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方法:21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75例)、隔淀粉灸脐组(75例)和西药组(60例),治疗1疗程(4周)。治疗前后采用酶标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治疗后隔药灸脐组血清SP、VIP和5-HT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组间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隔药灸脐通过降低IBS患者血清SP、VIP和5-HT含量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9.
介绍高树中教授“脐关”理论与临床应用经验。高教授提出脐为三焦将原气从下焦传至中焦的“关”,是人体阴阳气化、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可称之为“脐关”。临床中,结合望诊、触诊、切诊应用“脐关”理论辅助疾病诊断,创立了通“脐关”以疗疾之法——脐针疗法、脐灸疗法。脐针疗法常取高氏脐部五穴(脐心、脐胃、脐肝、脐肾、脐肺);脐灸疗法强调“生猛辛香温”是选药原则,采用多种隔药灸脐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求上巨虚与大肠的形态学联系通路,揭示上巨虚治疗大肠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双标记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标记细胞的数目及出现部位。结果:上巨虚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1~L4;双苯甲亚胺(Bb)单标记细胞,也就是大肠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2~L2,且数目小于碘化丙啶(PI)单标记细胞。PI—Bh双标记细胞,即上巨虚穴与大肠的共同传人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2~L2。结论:针刺上巨虚时,针刺信息可以通过上巨虚一脊神经节一大肠之间的神经通路.对大肠功能起到调整治疗作用,认为脊神经节是临床刺激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