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6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6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又称为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同时是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先天免疫机制是脂肪性肝炎(NASH)炎症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应性免疫可促进肝脏炎症进展。NASH状况下,影响肝脏免疫耐受的机制有利于淋巴细胞活化。未来可考虑在对NASH患者行生活方式治疗时应用免疫调节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62.
肖俊杰  陈辉焕  周婕  李淑蕾  陈红霞 《新中医》2023,55(24):188-192
中风多因风、火、痰、气、虚、瘀六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病。 然历代医家对中风论治角度各有不同,治法繁多。中风论治从关键致病因素切入有助于取得更理想疗效,而痰 湿与中风关联密切。本研究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出发,通过中医古籍和文献研究发现,痰 湿既与中风危险因素高度相关,又是中风的关键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与气虚、瘀血等互相影响转化,贯穿于 中风各阶段,并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故治疗中风应重视痰湿,注重调补脾肺,具体可按中风病情发展分期而 治,早期应化痰通腑以祛邪实,后期宜培土生金以补脾肺。  相似文献   
66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合大接经法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V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PVS患者先用醒脑开窍针法,再用大接经法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4周为1疗程,3疗程后结束观察。结果:患者治疗1疗程后PV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3疗程后PV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并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治疗1疗程后总有效率为26.7%,2疗程后总有效率为53.3%,3疗程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醒脑开窍法合大接经法治疗PVS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64.
665.
罗颖  李双飞  貌雯靖  李淑蕾  詹杰  陈红霞 《新中医》2023,55(21):117-12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PSSP)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PSSP提供用穴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发表的针刺治疗PSSP的临床研究,采用Excel软件管理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53篇,包括75个腧穴,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腧穴分别为肩髃、肩贞、肩髎;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经络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针刺方式以毫针为主,留针时间以30 min多见,疗程以28 d完成20次针刺治疗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发现8个高频腧穴组合及经络组合;腧穴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基础处方3个。结论:针刺治疗PSSP以标本兼治为治则,以益气扶正、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为治法,选穴以肩部及上肢部腧穴为主,配伍合穴、交会穴等组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66.
段春兴  陈红霞 《新中医》2023,55(20):120-124
目的:观察肌筋膜松解技术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9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 组、对照2 组,每组30 例。3 组均实施二级预防措施和基础康 复治疗,观察组加予下肢肌筋膜松解技术与针刺治疗,对照1 组加予针刺治疗,对照2 组加予下肢肌筋膜松解 技术治疗。3 组疗程均为2 周,每周治疗6 d。治疗前、治疗2 周后进行“站起-走”计时测试(TUG)、舒适 步行速度和快速步行速度测试、6 min 步行测试,评定改良Ba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 评分。结果:治疗 后,3 组TUG 完成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测试完成时间优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1 组 与对照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舒适步行速度和快速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观察组舒适步行速度和快速步行速度均快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1 组与对照2 组比较,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6 min 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其他两 组(P<0.05);对照1 组与对照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 高(P<0.05);3 组M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松解技术结合针刺能提高患 者的步行速度、耐力和平衡功能,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67.
目的 编制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评估量表并检测信效度。方法 以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质性访谈、德尔菲专家函询及小样本测试形成预试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5所医院425例选择居家安宁疗护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最终形成的正式量表包括日常生活照护需求、身体症状管理需求、心理照护需求、满足自我决定的需求、社会支持服务需求、灵性护理需求 6个维度共39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742%;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2,折半信度为0.921,重测信度为0.945;总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82。结论 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居家安宁疗护需求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668.
目的探讨焦亡通路关键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抽取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47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前的外周血, 提取DNA, 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方法检测焦亡通路中的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半胱天冬酶1(CASP1)、CASP4、CASP5、CASP11、消皮素D (GSDMD)、消皮素E(GSDME)和含Nod样受体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共8个关键基因的4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htSNP)的基因分型,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tSNP基因型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 347例患者术后接受持续5周的术后同步放化疗, 发生中重度骨髓抑制101例(29.1%), 发生中重度腹泻156例(45.0%), 发生中重度放射性皮炎66例(19.0%)。手术方式、病灶距齿状线距离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发生中重度腹泻和放射性皮炎有关(均P<0.01)。CASP4基因的rs11226565(OR=0.41, 95%CI:0.21~0...  相似文献   
669.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在出院早产儿门诊随访的效果。方法 将160例出院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出院指导)和研究组(医护一体化管理)各8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门诊随访依从性、生长发育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门诊随访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矫正3、6、12月龄的身长及矫正6、12月龄的体重、头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矫正6、12月龄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行为评分及矫正12月龄的个人—社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出院早产儿采取医护一体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早产儿门诊随访的依从性,对早产儿追赶性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且能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670.
陈红霞 《江苏中医药》2010,42(12):64-65
"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一样也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不同,如能遵循中医辨证择食原则,则可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达到防治疾病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等多种目的,这就是中医的食养疗法。饮食营养在肝病防治中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在护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现,如能巧妙运用中医的食养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