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3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34例动脉导管未闭,并有手术证实。超声诊断正确性97%,漏诊1例(3%)。超声与手术所见未闭导管大小的比较,小于15mm的导管,超声与手术测值相关良好;15mm以上者,超声轻度低估手术测值。彩色多普勒直观显像未闭导管五彩镶嵌分流束入肺动脉是其诊断最可靠征象,弥补了二维超声难以区别管道还是韧带的不足,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报告同种带瓣血管(VHC)在儿童先心病右室流出道重建中的体会。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25例患儿平均年龄6.7(1.9~13)岁,平均体重22(10—34)kg,病种包括右室双出口7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7例,共同动脉干5例(I型),法乐氏四联症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住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l例。合并畸形包括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闭锁、多发室缺等。结果:无手术死亡。早期死亡l例,为术后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第32天死于气管内出血。平均随访(18/24例)16.8(1.37)个月,死亡2例,l例右室双出口患者术后26个月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另l例为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患者,术后8个月死亡,死因不明。其余16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吻合口无狭窄,VHC管腔通畅,瓣膜无明显反流。结论:冷冻保存的VHC是右室流出道重建的理想材料,用于儿童先心病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IL-1β)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维甲酸X受体α(retinoid Xreceptor alpha,RXRα)蛋白核-胞浆转移现象及其基因水平变化。方法 IL-1β处理HepG2细胞,收集不同时间点RXRα总蛋白、胞浆蛋白、核蛋白及mRNA;同时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预处理HepG2细胞后IL-1β诱导细胞,收集细胞蛋白及mRNA,应用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RXRα总蛋白、胞浆蛋白、核蛋白及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总胞核RXRα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胞浆RXRα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RXRαmRNA水平在6、12 h升高(P〈0.05)。MG132可以抑制IL-1β对细胞核、胞浆RXRα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论 IL-1β可以诱导HepG2细胞RXRα核-胞浆转移,RXRα核-胞浆转移可能与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吗啡肽-1水平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外周血内吗啡肽-1(endomorphin-1,EM-1)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EM-1水平较正常志愿者明显下降(838±91pg/mlvs1157±84pg/ml,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EM-1水平的相关因子(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EM-1水平较正常志愿者为低。且与年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Notch信号特异性阻断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DAPT(15、30、45、60μM/L)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12h、24h和48h,MTT法测定内皮细胞活力;粘附实验测定处理24h后细胞粘附率;TUNEL法检测处理24h后细胞凋亡率;Western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受体Notch1的表达。结果 MTT检测显示DAPT显著抑制HUVECs存活(P〈0.01),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粘附实验结果显示DAPT(24h)可以显著减弱HUVECs粘附能力(P〈0.01);TUNEL检测显示DAPT(24h)可以显著增加HUVECs凋亡率(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DAPT使HUVECs中Notch1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 DAPT可阻断Notch信号通路,抑制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折返性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本文报道1组VT折返环位于左心室但出口在右心室且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的病例。方法32例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伴VT而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4例临床有LBBB形态的VT。使用非接触等电位和虚拟单极标测判断VT起源,结合舒张中期电位(MDP)和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关键通路和消融靶点。用盐水冲洗电极导管在折返环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结果全部32例患者中,4例临床有LBBB型VT者均成功被诱发,其中1例有两种LBBB型VT,1例同时有RBBB型VT但周长与LBBB型相同;另有1例共有6种形态的VT,包括RBBB和LBBB型。在右心室内的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可迅速确定VT在右心室的传出部位,该处的虚拟单极标测显示rS型提示左心室起源。3例在左心室成功拖带并消融成功,靶点均紧邻左心室间隔,其中1例位于下壁,1例在前壁,1例两种LBBB型VT分别在前壁和下壁间隔旁消融成功。随访1~4.2年,未服抗心律失常药无VT发作。而1例诱发出6种单形(包括RBBB和LBBB型)VT患者因巨大室壁瘤及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消融。结论紧邻室间隔的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起源VT可能因在右心室有出口而表现为LBBB型,需要在标测和消融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MSAA3蛋白功能片段TFLK合成肽(10-TFLK)及其MAP4修饰肽对高分化状态HT29细胞表达黏蛋白3(MUC3)的影响.方法 将10-TFLK和10-TFLK修饰肽以不同浓度(0、50、100、200、400、800μg/ml)和时间(0.5、1、3h)分别刺激促分化后的HT29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总结复发性心瓣膜病患者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19例复发性心瓣膜病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8例,女181例;年龄12~73岁(43.2±13.5岁)。需再次手术的原因为:心瓣膜成形术后、生物瓣衰坏、瓣周漏等。两次手术间隔时间3个月~25年(18.7±8.3年)。结果全组共死亡25例,其中手术死亡4例,早期死亡2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余294例患者治愈出院。随访252例,随访率85.7%,随访时间6个月~11年(9.6±7.1年);失访42例。随访期间死亡17例,死于心力衰竭9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颅内出血、脑栓塞3例,消化道出血1例,原因不明2例。长期生存的235例患者中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3例,Ⅲ级29例。结论尽管复发性心瓣膜病患者心功能和全身状况均较差,手术操作较困难,但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价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合腔内隔绝术的“杂交”手术用于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了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腔内隔绝术的“杂交”手术治疗。评价该方法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术后桥血管通畅率,进行了6~48(28±11)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全组1例死亡,原因为等待二期腔内手术期间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患者因并发医源性升主动脉夹层而改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植入术,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90%人工血管狭窄,1例患者出现轻度I型内漏,经18月观察无明显变化,其余患者生存良好,未出现截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文所指的“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方式预防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6例,入院后均行常规脱水剂快速静脉滴注治疗,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Ⅰ组42例患者采用小腿静脉按压,观察Ⅱ组42例患者采用冰袋冷敷,比较各组患者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情况、7 d内皮肤褶皱情况、张力性水疱情况。结果观察Ⅰ组骨筋膜室综合征、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 d内皮肤褶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Ⅱ组骨筋膜室综合征、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 d内皮肤褶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Ⅰ组骨筋膜室综合征、7 d内皮肤褶皱、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均低于观察Ⅱ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腿静脉按压与冰袋冷敷均是预防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