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1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目的 探讨大重量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100°以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cent idiopathetic scoliosis,A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6年8月,我科共收治29例Risser征3~5级、主弯100°以上的AIS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2例,先行前路松解,后行头环+双侧股骨髁上牵引,2周后二期行后路钉(钩)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B组17例,先行头环+双侧股骨髁上牵引,2周后在牵引下行一期后路广泛松解、钉(钩)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2~38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无一例死亡,3例发牛背部压疮、l例发牛前路松解术后暂时性肺功能严重下降.术后12个月内所有病例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及断棒(钉)发生,至未次随访所有病例矫形较术后均无明显丢失.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于术时年龄、侧凸类型、术前主弯Cobb角、柔软件、末次随访矫形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B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显著小于A组(P<0.01).结论 对Risser征3级以上、主弯大于100°的AIS患者,通过火重量牵引辅助及后路的广泛松解、单纯后路手术即可达到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当的矫形效果;同时单纯后路手术可明显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36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166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20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 -1 - 362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MCP -1基因分型.[结果]MCP -1 - GG、GC、C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1%、42.8%、39.2%和25.5%、48.0%、26.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 -1 - CC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78,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96~1.992.[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 -1 - 362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其中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测量初次手术前、后,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的主弯冠状面Cobb角、柔韧性、侧凸矫正率、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T1~S1高度和T1~S1生长速度。[结果]平均随访28.8(10.9~49.2)个月。初次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72.8±15.7)°、柔韧性(35.34±10.71)%、胸椎后凸角(39.9±15.8)°、腰椎前凸角(46.2±13.8)°、躯干偏移(1.29±0.93)cm、矢状面平衡(1.96±1.10)cm、T1~S1高度(24.46±3.77)cm;初次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4.9±9.1)°、侧凸矫正率(52.01±7.69)%、胸椎后凸角(31.3±11.2)°、腰椎前凸角(46.1±5.9)°、躯干偏移(0.50±0.29)cm、矢状面平衡(1.32±1.19)cm、T1~S1高度(29.22±4.05)cm;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0.8±12.5)°、侧凸矫正率(57.92±14.80)%、胸椎后凸角(29.5±7.4)°、腰椎前凸角(48.8±5.7)°、躯干偏移(0.39±0.24)cm、矢状面平衡(0.79±0.45)cm、T1~S1高度(31.72±4.68)cm。共撑开1~4次,平均1.9次。后续撑开期间T1~S1生长速度(1.26±0.60)cm/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脊柱纵向生长。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33~68岁,平均42.7岁。病灶均为非跳跃型,且累及椎体数目(需行椎体病灶清除)均为单节段或双节段。胸椎13例,胸腰段(T11~L2)5例,腰椎1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胸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2例合并病变节段局部后凸畸形,9例合并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评估结核治愈及钛网融合情况。结果 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21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200~1200 ml,平均360 ml。术中无死亡及瘫痪加重的病例。12例术前存在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2.3°矫正术后平均5.4°。随访39~51个月,平均43个月。术后2周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3分改善至2.1分。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术后3~9个月(平均6个月)钛网及椎板植骨获得骨性融合。9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术后并发切口浅层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随访期间未见结核原位复发及矫形角度丢失。结论 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受累的非跳跃型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异形钛网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更好地重建病椎前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4年1月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及以上随访者491例,男268例,女223例;平均年龄(32.33±9.91)岁。256例行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188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47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12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及以上随访者491例,男268例,女223例;平均年龄(32.33±9.91)岁。256例行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188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47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1218个月,并定期复查。所有病例按术式分组,即前后组256例、后路组188例、前路组47例,后路组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又分为两组,即恰当组176例和不当组12例。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18个月,并定期复查。所有病例按术式分组,即前后组256例、后路组188例、前路组47例,后路组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又分为两组,即恰当组176例和不当组12例。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5年,平均(29.4±4.8)个月。共出现并发症55例,前后组出现33例,发生率12.9%;后路组出现17例,发生率9.0%,其中适应证得当组出现10例,发生率5.7%,适应证不当组出现7例,发生率58.3%;前路组出现5例,发生率10.6%。后路组中适应证得当组与适应证不当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37.864,P<0.05),适应证得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适应证不当组。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1个变量与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是否规范化疗(OR=5.784)、是否严格制动(OR=3.026)、是否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OR=2.190)、营养状况(OR=5.493)、病灶范围广(OR=4.631)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1)化疗不规范、制动不严格、未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及病人营养不良、病灶范围广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2)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证掌握不当导致病灶清除不彻底,并非术式本身;(3)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且椎旁脓肿局限者,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少见,而且创伤小。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黄连药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数据库分别筛选出半夏、黄连的有效成分和GERD的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调控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药物与疾病靶点的结合性,通过Pymol软件实现对接结果可视化,构建相互对接模式图;运用R软件对有效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 半夏-黄连有效成分共27个,GERD相关靶点2960个,半夏黄连-GERD取交集后得到106个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半胱天冬酶3(GAS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人原癌基因(JUN)、白细胞介素-6(IL-6)与槲皮素、黄芩苷、β-谷甾醇具有较好结合活性,基因功能分析共969条,信号通路121条.结论 半夏-黄连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的特性,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过程发挥治疗GERD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肋骨的复合骨移植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12例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植骨方法的不同分为异体骨组(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肋骨)和单纯自体骨组(自体髂骨联合自体肋骨)。所有病例均行一期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后连续随访1.5~5.5年。结果异体骨组患者需要留置引流管的时间以及体温、白细胞、血沉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单纯自体骨组长,2组愈合率均满意,且均无感染、无延迟愈合、无假关节形成或术后失代偿。结论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复合植骨是替代自体骨移植的理想方法,可以避免自体髂骨取骨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8.
背景:有学者提出的经前路矫正脊柱结核后凸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植骨块塌陷、吸收或断裂的并发症。研究证实,通过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可增加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力量,避免出现植骨并发症、降低假关节的形成并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及功能恢复。目的:分析评价2个或多个节段受累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的脊柱结核患者,一期行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脊柱胸腰段有2个或更多节段受累的结核患者,一期行后路内固定融合并前路病灶清除钛网融合内固定。所有患者内固定后持续9个月抗结核化疗,最初3个月采用四联抗结核药物,后6个月采用三联抗结核药物。随访时测量后凸角度,评价患者融合情况、神经病变和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3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节段融合重返工作岗位。内固定治疗后15例(75%)的患者仅残留局部轻度疼痛,3例(15%)活动受限明显。内固定前11例有神经功能障碍,内固定后9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凸角度平均矫正了35.1。(84.8%)(P〈0.001),在随访期间矫正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未出现内固定及植骨相应并发症。结果表明,对于2个或更多节段受累伴有中重度后凸畸形的脊柱结核患者,应环形融合,即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可获得更大矫正,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稳定病变节段,而且可以长期有效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79.
80.
背景:对于半脊椎切除后长、短节段和前、后路固定矫形的选择,主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国内外对于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建模和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运用有限元法模拟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分析半脊椎切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矫形效果和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利用基于CT图像建立的个体化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半脊椎切除、前路或后路螺钉固定三维矫形技术,输出选择前路或后路固定矫形,以及不同节段固定的矫形结果。 结果与结论:顺利完成了模拟操作,半脊椎切除后,后路固定矫形效果好于前路固定矫形,特别是对后凸角的矫正,矫正率均大于50%;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与长节段固定矫形在对脊柱侧后凸矫形效果上相差不大,差异值小于5°。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有限元模拟试验表明,在半脊椎切除后,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为较好的治疗方案,能减少固定节段,并可获得满意的矫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