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1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 建立Lenke 5型AIS的有限元模型,模拟4种不同方案的90°去旋转和压缩序贯矫形,比较矫形效果及矫形后脊椎的应力水平.结果 4种方案有限元模型模拟矫形后的...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年龄9岁8个月~19岁4个月,平均13岁9个月,术后随访1年7个月~5年4个月.平均3年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中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1例,延长1个节段行内固定。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均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7.7°,术后2周时平均8.2°,矫正率7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40.7°.术后2周时平均10.3°.矫正率为74.7%,后凸角术前平均25.2°,术后2周时平均6.5°矫正率为74.2%.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形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少,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后中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999-2004年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一次入院手术的患者100例,调查记录其术前、术中、院内术后、随访时刻的观察项目,按疗效分组,运用logistic回顾筛选风险因子。【结果】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随访时刻的JOA评分为良好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①术中腰椎间盘组织的摘除范围将影响术后中长期疗效,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是良好疗效最强的保护因素。②当随访时点JOA评分≥25分时,可提示患者术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纳入统计治疗组56例,对照组57例),两组均常规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对照组予以盐酸贝纳普利(benazepril hydrochloride tablets,BHT)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血清胆固醇(serum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PG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两组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UAER治疗后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而对照组TC、TG的下降则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治疗组全血粘度低切及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方面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治疗结合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合欢花总黄酮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盐酸文拉法辛0.012 5 g·kg-1)、合欢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相当于生药量10、5、2.5 g·kg-1)。以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5-HT、NE的含量。结果:合欢花总黄酮大、中、小剂量连续给药21天能够明显缩短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潜伏期(P<0.05或P<0.01),增加空间探索中穿越平台次数(P<0.05或P<0.01),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合欢花总黄酮大、中、小剂量均能提高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5-HT、NE的含量(P<0.05)。结论:合欢花总黄酮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6.
从中医水谷精微的运化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病理生理角度,探讨"脾主运化"所涵盖"脾主运"与"脾主化"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机体糖、脂、蛋白质等精微物质化生、转化及其与能量代谢关系,并阐述"脾化失司"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用药,为临床运用"脾主运化"理论合理指导疾病诊治,尤其是在消化系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67.
合欢花总黄酮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合欢花总黄酮的抗抑郁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文拉法辛组(0.012 5 g·kg-1)、合欢花总黄酮(0.10,0.05,0.025 g·kg-1)剂量组.应用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症模型,造模同时ig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1 d,正常组、模型组ig等体积蒸馏水.用旷场实验法测定各组大鼠行为变化,TUNEL原位杂交检测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3 min内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降低(P <0.05或P<0.01),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文拉法辛组、合欢花总黄酮(0.10,0.05,0.025 g·kg-1)剂量组旷场实验3 min内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增高(P <0.05或P<0.01),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率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合欢花总黄酮具有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CA3区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8.
背景:对于半脊椎切除后长、短节段和前、后路固定矫形的选择,主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国内外对于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建模和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运用有限元法模拟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分析半脊椎切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矫形效果和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利用基于CT图像建立的个体化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半脊椎切除、前路或后路螺钉固定三维矫形技术,输出选择前路或后路固定矫形,以及不同节段固定的矫形结果。结果与结论:顺利完成了模拟操作,半脊椎切除后,后路固定矫形效果好于前路固定矫形,特别是对后凸角的矫正,矫正率均大于50%;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与长节段固定矫形在对脊柱侧后凸矫形效果上相差不大,差异值小于5°。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有限元模拟试验表明,在半脊椎切除后,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为较好的治疗方案,能减少固定节段,并可获得满意的矫正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51例。所有病例分为:A组(24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27例)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组;每个组又分为累及单个椎体组(A1,B1)及累及多个椎体组(A2,B2)。分别对比研究A1、B1及A2、B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矫形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结果A1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1;B2组矫形率、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A2组。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累及单个椎体时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是较佳的选择;累及多个椎体尤其脊柱后凸角度偏大时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