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阐述了构建《温病学》临床见习的教育模式,探讨了激发该实验区学生求知欲的方法,认为《温病学》实验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力和意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阳虚体质是常见八种偏颇体质之一,我科依据传统中医理论及体质特征,采用综合辩证施养,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加味四逆散含药血清对瘦素刺激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血清组、秋水仙碱对照组、加味四逆散组(37.5 g ·kg-1),每组均10只,将正常血清组大鼠每只按10 mL ·kg-1给予生理盐水ig,1次/日;秋水仙碱对照组大鼠每只按0.2 mg ·kg-1给予秋水仙碱ig,1次/日;加味四逆散组给予加味四逆散药液10 mL ·kg-1ig,1次/日。以上各组均连续ig 7 d,制备各药物含药血清,并将药物血清用培养基配制成5%,10%,20%,40% 4个浓度;培养肝星状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使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药物血清对100 mg ·L-1的瘦素刺激肝星状细胞-T6(HSC-T6)增殖的影响。结果: 加味四逆散药物血清对瘦素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或P<0.01), 在5%~40%的血清浓度范围内,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秋水仙碱对照组亦能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P<0.05),但在10%~40%的血清浓度范围内加味四逆散组对HSC-T6增殖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秋水仙碱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四逆散药物血清具有抑制瘦素刺激HSC-T6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旭锐  董正华  李长秦 《河南中医》2012,32(11):1551-1552
《温病学》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创新实验区是我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创新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因此在中医创新实验区进行《温病学》教学方法改革是迫切的,笔者尝试在该区温病学教学中应用自主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药理机制和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加味四逆散灌胃给药,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加味四逆散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可有效的减少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生成,对肝纤维化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药理机制和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加味四逆散灌胃给药,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加味四逆散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可有效的减少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生成,对肝纤维化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肝脏Ⅰ、Ⅲ型胶原mRNA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姜黄素灌胃给药,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姜黄素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水平,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络脉遍及全身,纵横交错,沟通表里两经、脏腑官窍、四肢百骸。邪气侵袭人体,首先侵及络脉,并通过络脉传入经脉、脏腑等。叶天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久病入络"的观点,认为凡痛证,初起在气者,伤经,当以治气、理气为主;久病在血者,伤络,当以治血、活血为先。叶天士的络治法不同于一般的理气逐血之法,而是在"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下,归纳出多种通络方法,如辛温通络法、搜邪通络法、活血化瘀通络法、降气通络法、补虚通络法等,使血无凝滞、气血宣通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雷忠义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痰瘀致病”理论,并将此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作者有幸作为弟子跟师学习,总结雷老“痰瘀”理论治疗胸痹经验,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