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综合分析女性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的超声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术前应用经腹壁及经阴道超声对17例盆腔肿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7例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绝经后患者12例)来源于消化系统12例(9例声像图表现为囊实性包块,3例为囊性包块),来源于腹膜后4例(3例声像图表现为实性肿物,1例声像图表现为囊实性包块),来源于泌尿系统1例(声像图表现为囊实性包块)。术前超声明确提示为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2例,妇科肿瘤10例(卵巢肿瘤6例,子宫肌瘤3例,输卵管积水1例),盆腔肿瘤5例,来源不能确定。结论女性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多数来源于肠道肿瘤,其声像图多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包块。对绝经后患者盆腔探及囊实混合性肿瘤,应注意与肠道肿瘤鉴别,肿瘤来源及良恶性需病理检查确定。  相似文献   
12.
30例胃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例胃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邹积骏1材料和方法按Vanech提出的本病的病理诊断标准〔1〕,收集我院1980~1994年间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共30例。活检标本均以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2结果2.1临床资料3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用药治疗喉曲菌病的疗效。方法 对1996年7月—2001年7月治疗的5例喉曲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经服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α—糜蛋白酶超声雾化治疗而愈,经随访1~5年均无复发。结论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用药,辅以α—糜蛋白酶超声雾化治疗喉曲菌病疗效很好,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53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进行光镜观察(视野直径〉1 mm)、免疫组化研究及部分病例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3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镜下观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拥挤且有些不规则,增生腺体分布区域大于间质分布区域(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53例均做PTEN、p53、ER、PR检测,60%(32/53)PTEN(-),6%(3/53)p53(+),42%(22/53)ER、PR(+)。12例随访病例中4例发现同时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更易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光镜下肿瘤组织由类似于子宫内膜样间质细胞的小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胞浆稀少,围绕着厚壁小血管生长。这种小血管与分泌晚期子宫内膜的螺旋小动脉相似,弥散分布于肿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10、vimentin、ER、PR阳性,desmin灶性阳性,Ki-67〈20%,α-inhibin、SMA、S-100阴性。结论: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需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其他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临床表现的研究,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右颌下肿块,进行性增大。光镜下瘤组织位于淋巴结内,由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多角形细胞弥散分布。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vimen-tin、CD68、S-100、LCA阳性,但CK、EMA、HMB45、CD30、CD21、CD35、CD1a阴性。结论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及电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 No.12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胃癌217例,记录每例病人的淋巴结总数,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及 No.12a,12p 和 No.12b 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No.12p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7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9490枚(16~107枚),平均(43.73±14.05)枚/例。217例中164例有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5.58%,其中61例(28.11%)有 No.12淋巴结转移。61例 No.12淋巴结转移病例中,50例(23.04%)发现 No.12a 淋巴结转移,26例(11.98%)发现 No.12p 淋巴结转移,仅 1例(0.46%)发现 No.12b 淋巴结转移。No.12p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肿瘤部位、肿瘤侵犯深度、No.5及 No.12a 淋巴结转移。结论进展期胃癌的 No.12淋巴结转移有明显规律,有助于指导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最早发现发生于鼻咽,迄今为止据报道可发生于全身不同部位,主要是起源于前肠的器官如涎腺、胸腺、肺和胃,也可发生于口腔、气管和喉、乳腺、宫颈、阴道、皮肤、输尿管、肾、膀胱,其病理组织学形‘态类似鼻咽的未分化癌.LELC好发于亚裔人种,且发生于涎腺、肺、胃的淋巴上皮瘤样癌与EBV感染相关,但发生于乳腺、宫颈、皮肤及泌尿系统的淋巴上皮瘤样癌EBER原位杂交显示阴性结果.本文报道两例发生于膀胱的LELC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