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0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也有人称它为心动过速——过缓综合征,这种病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窦房结冲动形成或传导障碍所引起。笔者从1973年开始共治疗本病十余例,今举病例一则,将治疗体会讨论于后,请同志们指正。病历摘要患者:张××,男性,43岁,建筑公司水泥工。1973年8月22日初诊。自1972年6月开始,反复发作头晕、憋气、心悸、心前区不舒及停跳现象,平时心率40~50次/分。上述症状发作时心率35~40次/分,伴有停跳5~8次/分。自1973年5月起发作频繁,每次患病持续2~3小时。经××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住院两个月。经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706代血浆等各种西药治疗,效果不好。每星期仍发作1~2次,表现为头晕、憋气及停跳现象,心率40次以下/分。最后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动员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考虑安装起搏器后,对今后劳动不方便,故不同意安装,来我院门诊要求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32.
业师汪逢春先生,名朝甲,号凤椿(1882——1948)江苏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壮岁来京,悬壶京都五十年,精究医学,焚膏继昝,三更不辍,博览群籍,虚怀深求,其诊疾论病循规前哲,应乎气候方土禀质,故拟方用药,法于古而不泥于古也。先生热心培养后学,曾在京举办国医职业分会、中药讲习所、医学讲习会等。并在天安门西朝设有中医临床讨论会,为当时开业医师共同进行临床讨论。  相似文献   
33.
大实若羸状临床诊治,贵在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必须分清明辨,“至虚有盛候,大实若羸状”,危重之际,辨证确切,每有立竿见影之效,误诊错治,多有祸不旋踵之殃。重症肌无力患者,女性52岁,住院半年余,所服皆八珍、十全大补、归脾、左归及右归温补滋养之类,其效不显。四天前因突然发热(38.5℃),病情陡变,致饭前不注射新斯的明则无进食之力,且体温渐增,乃请老中医会诊。  相似文献   
34.
第八讲 温毒     
温毒病,是感受温热邪毒引起的疾病。多发于冬春季节。温毒发病急,变化快,往往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治疗不及时,可内陷入营,或窍闭动风。本篇只介绍属于温毒范围的痄腮(腮腺炎)、大头瘟(颜面丹毒)、烂喉痧(猩红热)的辨证论治方法。一、痄腮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温毒邪气蕴于少阳所引起。发于腮腺,延及耳前后,以耳下腮腺肿痛为特点。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5.
第三讲脉诊各论三、寒脉——迟、缓、结、紧所谓寒脉,是指这类脉象所主疾病的病机多数为寒。寒脉主要包括迟、缓、结、紧脉四种,临床上主要从脉动至数的多少来分辨,若再结合脉动的部位、形态、力量和动势,就能辨识不同的兼脉。  相似文献   
36.
血脉是指疾病深入到营血的脉象,见了这类脉象标志着病在血分,脉象必然出现下列的脉形,如细、弦、涩、芤。运用八纲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来判断病位,推断病机,确定治疗,均要根据脉象为依据进行辨证及治疗。 1.细脉脉象:细脉在指下感觉象一根丝线那样细小,但是指下清楚,始终能明显地摸出。近似脉鉴别: 弦脉:是端直且长,如张开的弓弦一样,按之不移,又象琴弦一样,挺然似有力而在指下。虚脉:是指脉象虚软无力,是在虚软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7.
温病浅谈     
第十讲治疗温病的几点体会五清代叶天士谓:“到气才可清气”。温病若未到气,切不可清气。初至当以疏卫之外略佐以清气,中至仍不可过清,若实为至气,亦不可—味寒凉。寒则涩而不流,气机不宣,三焦不畅,早用寒凉郁遏其邪,邪无出路反致病不能除。清气之法甚多,包括凉  相似文献   
38.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医脉诊诊脉,又称切脉,俗称搭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诊病要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脉诊就是切诊的主要内容。中医有句老话叫做“切而知之者谓之巧”,意思是说通过诊脉就能诊断疾病的医生是很高明的。实践证明,通过诊脉确实可以了解疾病的重要情况,如在表在里,属寒属热,以及正气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等,甚至可以“决死生、定可治。”  相似文献   
39.
一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通于肺,藉咽喉为通道,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故曰在卫。伤寒乃寒邪外伤太阳之经,寒为阴邪,太阳为一身之表,故曰表证。温病与伤寒,虽同为外感热病,二者迥然不同。咽为肺胃之门户,温病热盛伤阴,故咽红  相似文献   
40.
汗法的运用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汗调和营卫之说,首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病篇中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