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17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从朝鲜产蛇床子中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所得66个化合物中已推断的有丁烯-[2]、戊酸异丙酯、α-蒎烯、莰烯、β-蒎烯、月桂烯、间伞花烃、柠檬烯、γ-萜品醇、里哪醇、龙脑、桃金娘烯醛、二氢香芹酮、马鞭烯酮、反香芹烯醇、醋酸龙脑酯、醋酸(牛龙)牛儿醇酯、反丁香烯、β-甜没药烯、异丁酸(牛龙)牛儿醇酯等43个化合物,除蒎烯、莰烯外在蛇床子中均属首次发现。本材料中未发现文献记载的异戊酸龙脑酯。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僵蚕的化学成分,并对从僵蚕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的香豆素苷类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方法 应用硅胶、Seph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光谱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8个化合物分别为:6-甲氧基-7-O—β—D-(4′-甲氧基)吡喃葡萄糖基香豆素[6-methoxy-7-O—β-D-(4′-methoxy)glucopyranosyl coumarin,Ⅰ]、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ergost-6,22-dien-3β,5α,8α—triol,Ⅱ)、棕榈酸(palmidcacid,Ⅲ)、赤藓醇(meso—erythritol,Ⅳ)、甘露糖醇(D-mannitol,Ⅴ)、尿嘧啶(uracil,Ⅵ)、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Ⅶ)、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Ⅷ)。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香豆素苷化合物。  相似文献   
33.
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 又名断肠草 ,为瑞香科狼毒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等地。该植物的根部应用历史悠久 ,为中药“狼毒”的正品。始载《神农本草经》 ,列为下品。其性味苦、平 ,有大毒 ,具逐水祛痰、破积杀虫之功效[1] 。谓“治咳逆上气 ,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鬼精蛊毒 ,杀飞鸟走兽”。有报道证实其有抗肿瘤作用 ,以及抗菌、抗结核的作用[2 ,3] 。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 ,该植物主要含有双黄酮、木脂素、香豆素、二萜等成分 ,其中狼毒属特有的C 3/3″双二氢黄酮和瑞香烷型二萜具有…  相似文献   
34.
菝葜中黄酮和芪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为阐明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有效成分,对其根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方法:运用层析手段和波谱方法分离并鉴定了5个酚性化合物。结果:它们的结构为二氢山奈酚(dihydrokaempferol,1),3,5,4′—三羟基芪(3,5,4′-trihydroxystilbene,2),3,5,2′,4′—四羟基芪(3,5,2′,4′-tetrahydroxystilbene,3),二氢山奈酚3—O-α—L—鼠李糖等(黄杞苷,dihydrokaempferol 3-O-α-L-rhamnoside,engletin,4),槲皮素4′—0-β—D—葡萄糖等(quercetin4′—O-β—D—glucoside,5)。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菝葜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4,5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5.
中药与化学     
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典籍多以“本草”为名,历代诸家本草都收载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药物发展的特点和成就。“本草”也兼有药物的含义。自从有了“西医”、“西药”,随之产生了“国医”、“国药”,“中医”、“中药”的名称,中药就成了中医所用药物的统称。西医所用药物以化学药物为主,中医所用中药则多为植物、动物、矿物类等天然药物。久而久之,人们对古人“诸药以草为本”的概念日益加深了。从事中药者,也多认为中药一般是指中医应用的天然药材及其加工品,与化学的关系不大。有的一听说中药用化学方法研究就  相似文献   
36.
粉防己中生物碱的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粉防己药材及茎、叶中生物碱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较准确,且操作简便,方法可行。尚分析了来源不同主产区的样品。  相似文献   
37.
本文参考半合成13-甲基小檗碱的方法,初次用掌叶防己碱(巴马汀)为原料半合成制备了抗胃溃疡药去氢延胡索甲素(脱氢延胡索碱)。本实验方法为利用国产天然资源掌叶防己碱半合成生产抗胃溃疡病药去氢延胡索甲素提供了一个方便而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38.
芝麻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麻花为胡麻科植物胡麻Sesamum indicum L.(S.orientale L.)的干燥花,有生发、消肿之功效,可治疗脱发、冻疮、便秘等。民间单方芝麻花治疗寻常疣、扁平疣等,均有满意的疗效。目前人们对芝麻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多,但尚没有人对芝麻花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运用硅胶柱、凝胶柱、反相柱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别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atifonin (1),苦瓜脑苷(momor-cerebroside,2),大豆脑苷II(soya-cerebroside II,3),1-O-β-D-葡糖-(2S,3S,4R,5E,9Z)-2-n-(2′-羟基二十四碳酰氨基)-1,3,4-三羟基-十八碳-5,9-二烯[1-O-β-D-glucopyranosyl-(2S,3S,4R,5E,9Z)-2-n-(2′-hydroxytetra-cosanoyl) 1,3,4-trihydroxy-5,9-octadienine,4],1-O-β-D-葡糖-(2S,3S,4R,8Z)-2N-(2′-羟基二十四碳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碳烯[1-O-β-D-glucopyranosyl-(2S,3S,4R,8Z)-2-n-(2′R) 2′-hydroxytetracosanoyl)-3,4-dihydroxy-8-octadene,5],2-乙酰橙酰胺[(2S,1″S)-aurantiamide acetate,6],苯基乙醇-O-(2′-O-β-D-吡喃鼠李糖,3′-O-β-D-吡喃葡糖)-β-D-吡喃葡糖[benzyl alcohol-O-(2′-O-β-D-xylopyranosyl, 3′-O-β-D-glucopyranoside)-β-D-glucopyranoside,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D-半乳糖醇(10)。其中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毛莨科兴安白头翁Pulsatill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对兴安白头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兴安白头翁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Ⅰ)、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Ⅱ)、ciwujianoside C3(Ⅲ)、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Ⅳ)、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Ⅴ)、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Ⅵ)、6,7-二甲氧基香豆素(Ⅶ)、5,6,7-三甲氧基香豆素(Ⅷ)、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Ⅸ)、5,7-二甲氧基-6-羟基香豆素(Ⅹ)、(4S,5R)-4-羟基-5-羟甲基-呋喃-2-酮(Ⅺ).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0.
竹黄是一种名贵中药,为药用真菌竹黄菌(Shiaria Bambusicola P.Henn.)的子座。总结竹黄的生态学特性、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药理活性等几方面的内容,为全面评价竹黄的药用价值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