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6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国外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外科模式-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ST),它将术前教育、麻醉学、疼痛控制及微创外科手术等方面的新技术与传统术后护理方法的改进相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手术后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的目的[1].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比较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差异。方法对9例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鼻-蝶窦入路进行解剖,其中4例行显微解剖,5例采用内镜下解剖,在内镜与显微镜下分别对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内,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解剖标志以确定鞍底、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更易于向颅前窝底、鞍旁海绵窦和斜坡方向扩展。内镜与显微镜下的操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鞍区及其周围的显露范围较显微镜下更大。  相似文献   
64.
喷砂洁牙技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9年 10月 2 0 0 2年 4月共收治洁牙 5 0 0病例 ,跟踪随访 2 0 0例 ,将其随机分组 ,其中 10 0例采用超声洁治法治疗。 10 0例采用喷砂洁牙治疗。 1年后 ,超声洁治法治疗者需再次洁牙的 86例 ,而喷砂洁牙法治疗者无 1例需要再次洁牙。 1年半后 ,超声洁治法治疗者需再洁治者达 98例 ,而喷砂洁牙法治疗者仅为 2例 ,两者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典型病历 :患者 ,男 ,42岁 ,1999年以前 ,每隔半年 ,最长 1年 ,必须洁牙 1次。 1999年 10月 ,超声洁治。 2 0 0 0年 5月 ,患者就复诊 ,又需洁牙 ,采用喷砂洁牙法洁牙后 ,至今未…  相似文献   
65.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病人对医院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投诉和诉诸法律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1] 。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的手术室 ,其岗位要求和业务的特殊性更是与法律密切相关。急诊手术麻醉危重病人多 ,病情复杂多变 ,所以麻醉师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维护好病人权力的同时 ,又要用法律来自我约束及自我保护。本文简要分析麻醉师在急诊手术麻醉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对策。1 麻醉记录单麻醉记录单反映了急诊麻醉手术病人在手术室期间生命体征变化及治疗的全过程 ,是麻醉工作的反…  相似文献   
66.
<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e抗原定量反弹相关研究应该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其反弹直接与乙型肝炎难治性相关,我院于2011年8月-2014年12月对552例乙型肝炎患者二对半定量进行动态观察研究,结果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入选552例住院或门诊患者,反弹组240例,其中男性167例,年龄(38.8±10.7)岁,女性73例,年龄(39.2±12.2)岁,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101例,占41.7%,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靶区勾画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探讨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靶区范围。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非预防组和预防组,均接受同步放化疗。非预防组28例,CTV包括原发灶上下外扩3cm、周围外扩0.8-1.0cm及肿大淋巴结累及区;预防组32例,食管癌原发灶CTV外扩同非预防组,根据原发灶部位不同,给予区域淋巴结引流区的预防照射。结果:非预防组和预防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7.9%、57.1%和68.8%、50.0%;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1.4%、60.7%和71.9%、59.4%;野内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7.1%、6.3%。非预防组Ⅲ级以上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为3.6%、7.1%、14.3%;预防组Ⅲ级以上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3%、12.5%、15.6%。结论:预防组在提高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及降低野内淋巴结复发率方面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两组疗效相当(P>0.5)。预防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高于非预防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预防组肺V10(%)、肺V20(%)、肺V30(%)三项指标均大于非预防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8.
目的:讨论葛根芩连汤对动脉粥样硬化伴随牙周炎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健康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正畸结扎丝结扎于左上颌第二恒磨牙牙颈部龈沟内,高脂饮食辅助药物诱导造模,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甲硝唑治疗组(0.05g·kg-1·d-1)、阿伐他汀组(0.08g·kg-1·d-1)、甲硝唑联合阿伐他汀组、葛根芩连汤组(0.42g·kg-1·d-1),每组6只,ig给予相应药物,4周后,HE染色光镜下观察治疗前后牙周组织和腹主动脉病理变化,检测治疗前后牙周袋深度及附着丧失检测和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牙周袋深度及附着丧失和血脂TC,TG,LDL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硝唑组、阿伐他汀组、甲硝唑联合阿伐他汀组、葛根芩连汤组牙周袋深度及附着丧失和血脂TC,TG,LDL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明显升高(P<0.05);甲硝唑联合阿伐他汀组与葛根芩连汤组比较牙周袋深度及附着丧失和血脂TC,TG,LDL,HDL水平无差异。HE染色观察发现牙周炎症破坏明显,结合上皮与牙面分离,上皮向根方增殖,组织深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骨小梁稀疏,牙槽骨表面可见骨吸收,牙槽嵴顶高度降低,呈垂直吸收,牙周膜纤维粗细不均或断裂,排列紊乱,各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甲硝唑联合阿伐他汀组与葛根芩连汤组更为明显。结论:葛根芩连汤能够改善模型大鼠牙周炎症水平并且能够降低大鼠血脂水平,提示该药对牙周炎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Th22细胞比例及IL-22浓度的影响,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黄芩苷治疗该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用3.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小鼠Th22细胞比例和外周血血清IL-22的表达;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用含黄芩苷(0、10、20、40 μmol·L-1)培养基培养48 h,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淋巴细胞中Th22细胞比例。结果:黄芩苷在体内外实验中均降低Th22细胞比例与IL-22的表达。结论:黄芩苷能够在体外和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体内抑制Th22的分化及IL-22的表达,提示黄芩苷对Th22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手术拔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0.4、0.6、0.8μg/kg组(D1、D、D3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手术结束前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和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1)、给药后10min(T2)、15min(T3)、拔管前(T4)、拔管时(T5)和拔管后1min(T6)的MAP、HR、SpO2;记录苏醒期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1、D2和D3组在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但D3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较多。结论术毕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和0.6μg/kg可有效维持颅脑手术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延长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