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99篇
医药卫生   308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6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口干与放疗剂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接受调强放疗的109例鼻咽癌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双侧腮腺、双侧下颌下腺、双侧涎腺(双侧腮腺+双侧下颌下腺)的照射剂量等数据。在放疗结束时根据口干程度把患者分为非重度口干组(57例)和重度口干组(52例),并对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以及相关的剂量学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记录双侧腮腺接受15~50 Gy照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急性重度口干的独立预测因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诊断界值点。结果 至放疗结束,所有入组患者重度口干的发生率为47.7%(52/109)。临床因素的分析提示年龄、黏膜炎、化疗方式均与急性重度放射性口干的发生无关。非重度口干组和重度口干组剂量学指标比较的结果显示,两组平均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79、-6.055、-2.29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34是判断急性重度放射性口干的独立预测因素。V34的ROC曲线表明:V34=49%对重度放射性口干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2%和75.4% (OR=1.231,P<0.05,95%CI:1.116~1.357)。结论 在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中,双侧腮腺的V34是重度急性放射性口干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以作为评估发生急性重度放射性口干发生风险的剂量学指标。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对核医学检查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有效剂量表征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强度。方法 对核医学检查受检者进行分类,并测量计算所受放射性药物的辐射剂量,受检者所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T)辐射剂量,通过CT扫描参数和受检者信息等计算得到,上述两者相加换算得到受检者检查所受的有效剂量,并分析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受检者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成像(PET-CT)检查受到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18F-氟代胸苷(18F-FLT)、11C-胆碱(11C-choline)、11C-蛋氨酸(11C-MET)和11C-乙酸盐(11C-Ac)辐射所致有效剂量分别为(5.06±0.73)、(4.74±1.29)、(1.71±0.05)、(3.18±0.69)和(1.08±0.19)mSv;CT常规扫描辐射有效剂量为(8.80±0.58)mSv,若增加诊断CT扫描,接受的有效剂量可增大至27 mSv;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ECT)检查受到单光子放射性药物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99Tcm-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和99Tcm-焦磷酸盐(99Tcm-PYP)辐照所致的有效剂量分别为(4.63±0.01)、(1.71±0.01)、(1.18±0.01)、(7.19±0.03)和(4.18±0.01)mSv。结论 核医学检查受检者受到放射性药物辐射的有效剂量在1.08~7.19 mSv之间,PET-CT检查中CT所致有效剂量是8.80 mSv。  相似文献   
83.
肿瘤切除颈前路钛板辅助脊柱重建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1、2]。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建,通常的手术策略为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前路重建对上颈椎稳定性的保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视野及操作空间上的局限使前路重建显得更  相似文献   
84.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规律,构建出血瘀证血清诊断模型,初步探讨其发病及辩证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等匹配的原则募集180例研究对象,包括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血瘀证患者、壮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壮族健康者及汉族健康者各30例。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各组血清样本并绘制蛋白质质谱图,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蛋白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识别差异蛋白,进而建立并验证血清诊断模型,并最终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分析。[结果]在分子量为1 000~50 000 Da范围内组间共检出13个表达显著差异的蛋白峰(P<0.05)。对其中的6个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中有2个为高表达,4个为低表达。所建立的壮族LIDP血瘀证血清学诊断模型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3.75%。经113例独立血清样本盲法验证,该模型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95.79%,阳性预测值为94.44%。[结论]由13个差异表达蛋白构成的诊断模型可区分壮族LIDP血瘀证与LIDP其他中医证型及健康人。  相似文献   
85.
HIV的感染造成机体免疫系统损害,最终引发艾滋病(AIDS),导致全球每年数百万人死于HIV感染引发的肿瘤及感染。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应用于早期感染的患者,可有效抑制HIV的感染,从而避免病毒血症的暴发。但HIV初次感染的不可察觉性和潜伏期,给HIV的预防及治疗带来非常大的难度。除此之外,HIV的整合后潜伏目前,被认为是实现HIV治愈最大的障碍。本文就如何将整合后潜伏的病毒从机体彻底清除,从而实现HIV的根本治愈,并对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住院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IRS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临床指标、住院期间出现死亡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关系,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预测因素。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共461例,其中出现SIRS的有185例,发生率为40.1%;合并SIRS组患者与未合并SIRS组相比,存在较高的黄疸发生率、细菌感染率、血清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存在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PLT)计数、钠离子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计22例患者死亡(5.8%),8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7%),4例发生1型肝肾综合征(0.9%),20例发生肝性脑病(4.3%)。SIRS的发生与患者的死亡(P<0.001)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出现(P<0.001)均有关。MELD评分可同时预测死亡和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P<0.001),而SIRS和血红蛋白可预测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P<0.05)。结论SIR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可加重患者肝损害,导致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SIRS的存在可预测患者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7.
心力衰竭为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活性氧、炎性因子的蓄积以及酶和离子通道的病理改变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着重论述以室旁核为代表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作用。  相似文献   
88.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既往患高血压10年,脑干出血后1年(头颅CT显示,图1),遗留语言含糊、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主因"自觉身体内部肌肉震颤1月余加重7d"入院。体检:血压138/80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语言含糊,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不能外展,左眼外展内收较差,双眼可见旋转性震颤,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居中,右侧额纹浅。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左侧病理征(+)。感觉对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