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主要是在心脏机械负荷增加及许多非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刺激下而诱发,表现为左室结构改变和质量的增加,从形态学来看随着病情的发展,心肌肥大,间质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心功能的改变,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利用2K1C-RHR制作LVH模型,不仅仅是增加外周血管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EH)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认识与中医整体观辨治疾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基于中医整体观进一步阐释EH发病学特点及其病理生理演变的内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EH提供新的视角。并根据整体观思维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EH的策略,对构建中西医并重的EH慢病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循证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多年来,多学科向中医学渗透,实验研究引入中医学,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中医学模式.但目前临床疗效的评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借鉴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骨度分寸经纬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灵枢·经水》对尺寸的描述可见,尺的度量当来自尺骨,应是特指人体前臂内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的部位,人体其他部位的度量多以尺来折算。骨度分寸描述于《灵枢·骨度》,首载于《黄帝内经太素》,自隋代开始已将其作为取穴的标准,后世医家多据此行穴位定位。目前常用的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体表标志及简便取穴法均是源于骨度分寸定位法,对于不同定位法的误差,应当探源溯流,借骨度分寸定位法重新确定,权衡规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古代舌诊文献梳理归纳,以及对现代齿痕舌深度研究,追溯其源流,探讨其临床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齿痕舌在古文献提及很少,直到清代才有相关记载并赋予其临床意义,但描述多为复合舌象,其临床意义为气虚、脾虚、阳虚、寒湿、气滞血瘀。现代研究继承清代的成果,齿痕舌与气虚、阳虚、痰湿相关,同时与亚健康相关,系统阐释了齿痕舌的临床意义。基于人工智能对舌象齿痕的提取,以及对齿痕舌的客观量化,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展望了人工智能与诊断结合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上溯《灵枢》《素问》《伤寒杂病论》,博采瘟疫之说,结合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报道、诊治指南与临床信息,探讨固护脾胃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性。认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过程中应将固护脾胃贯穿始终,预防期重在健脾祛湿,可通过药膳、茶饮、口服汤药等以治未病;治疗期由于病邪传变迅速,故以祛邪为主,但不可过用苦寒伤脾伐胃之品;康复期百脉皆虚,不可大补,只可清养脾胃之气,总以益肺健脾为主。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对于郁病证治等各方面统筹兼顾,治病必本于阴阳,但明虚实,便别阴阳,郁病实证多痰瘀为患,具体有三阳合病,气郁化火、湿痰阻滞、凝痰结气、湿热蕴毒、血败浊生,其治则泻其有余;虚证多五脏气血亏虚,具体有肝肾气逆、心肾气虚、心脾气虚、血亏脏燥、肝阴不足、胃热扰心、心肺阴虚,其治补其不足;虚实夹杂使得疾病较为复杂,太阳水气内陷,少阳枢机不利、血弱气尽、邪犯少阳、心气亏虚、痰浊蒙窍、营卫虚弱、热客肌肤、心阳衰微、阴寒上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郁者通之。《伤寒杂病论》原意深奥,须细查精详,才能机圆法活,娴熟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一般认为,EH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多基因协同作用。研究[1]表明,EH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有学者认为,20%~60%的血压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存在基因-基因、基因-环境间相互作用,又称多因素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